追逐镜头的拍摄方法
1、紧跟被追踪者
参考影片:《黑色星期五2》
(Friday the 13th Part II)
导演史蒂夫·迈纳(Steve Miner)
派拉蒙家庭娱乐,1981年出品
想要拍好追逐的场景,不一定要拍两个人,事实上,镜头中只有逃亡者拼命地奔跑,而身后的人却久久不露面,这样的气氛往往更紧张,更吓人。
当然,这种只有一个人的追逐场面也不是万能的,你需要向观众交代清楚,画面中这个奔跑的人是在被人追,这样观众才不会犯迷糊,觉得他只是在跑着玩儿。拍摄的时候,演员最好能跑得艰难一点,比如翻过一个小山,不停地改变方向等。如果你是在晚上拍摄的,背景得用灯光照亮,这样观众才能感觉到奔跑的动感。
拍摄这样的追逐场景,摄影机一定要离演员很近,并且要使用广角镜头。广角镜头能拍出很强的动感,它也会加大景深,使背景显得很宽阔。在拍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摄影机与演员距离保持不变,这样,观众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下图中,演员都在画面的中心。事实上你不一定要采用这种中心取景的方式,只是不管采用哪种取景方式,在拍摄的过程中就不要改变。只有保持统一的取景方式,观众的注意力才会一直集中在演员身上,感觉他的呼吸、心跳。还有一点,演员最好不停地改变奔跑的方向,方向改变得越多,观众就越紧张。如果能爬一个小山坡,效果就更好了,因为爬山的过程中,演员可以表现得很费力很痛苦,而且同时他还能不停地改变方向。
使用这种拍摄方法,不管最后追踪者出不出现,在奔跑的过程中,千万别让他露脸。因为一个人的逃亡才能制造出足够的悬念,让观众紧张不已,欲罢不能。
2、长焦摇拍
参考影片:《指环王-护戒使者》
(The Lord of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
路德秀家庭娱乐,2001年出品
一般而言,追击的场面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在前面跑,一个人在后面追着。但如果换个拍摄的角度,就能制造出更为强烈的紧张感。方法是:逃亡者从镜头前跑过,而追踪者却径直朝着镜头跑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剧情都能用到这种追踪的角度,但只要逃亡者有个明确的方向,并且追踪者可以从侧边赶过来,你就可以试试这种方法,画面感真的很强。
拍摄这种场景的时候,也要选择长焦镜头。因为,当逃跑的人自左向右地从镜头前跑过时,你需要跟着他摇拍,保证主体清晰,背景虚化,而长焦镜头能增强奔跑的动感。奔跑过程中,最好有树或者其他障碍物从演员身边闪过,这样就更有速度感。我们知道,长焦镜头可以压缩空间,所以,即使追踪者还有一段距离,在镜头中也会显得很近。
在拍摄之前要设计好逃跑者的路线,然后要保持追踪者和摄影机在逃跑者的两边,并与逃跑者的距离相等。你可以跟着演员跑,但如果你的长焦镜头足够长的话,你完全可以站着不动使用摇拍,又省力,效果又好。
注意,拍摄这样的场景时,一定要拍清楚追踪者。下图是《指环王》中的追踪场景,它的背景有点乱,地形很复杂,又有很多树,但由于追踪者人多势众,追踪的效果还是很清晰的。如果你要拍的片子里只有一个追踪者的话,你就得选取一个干净点的背景,一定要让观众看清是谁在追着主角跑。
3、狭窄空间中追逐
参考影片:《少数派报告》
(Minority Report)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二十世纪福斯家庭娱乐,2002年出品
在拍摄追逐的镜头时,如果你想制造紧张感,你可以让演员在狭窄的空间里跑。演员会跑着跑着就无处可躲了,这个时候观众就会知道,他快被抓住了。
要拍好这一条,你得找到一个本来就不太大的巷子,拍摄时采用短焦/广角镜头,这样,当演员朝着镜头跑时,动作会显得很夸张。广角镜头有一个缺点,它会放大空间,令狭小的空间被夸大,但它也有突出的优点——它的视角比较大,并且能放大动作幅度。换句话说,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可以拍进去更多的背景,也可以加快演员的奔跑速度。这两种效果加在一起,就会让人觉得演员的确跑进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拍摄的过程是这样的:摄影机要摆在巷子的中间,演员先是朝着镜头跑过来,当他快要撞上摄影机时,改用摇拍,演员这时要回头看,制造紧张感。拍的时候,摄影机可以放低一点,采用仰角拍摄,这样会让空间显得局促、幽暗。当演员跑过摄影机之后,就可以停拍了。
有趣的是,稍稍换一下设计,就可以拍摄出完全相反的效果。摄影机和演员的位置都不用变,只是最开始的时候,你要让演员边跑边往后看,并发现追他的人已经被甩掉了。当演员经过摄影机时,依然采用摇拍,然后镜头一直追着他跑出视野范围。这样一来,就表现了一个逃脱追踪的情景。
4、宽阔空间中追逐
参考影片:《捉迷藏》(Hide and Seek)
导演约翰·波尔森(John Polson)
二十世纪福斯家庭娱乐,2005年出品
在追逐的场景中,最好能给逃跑者一个目标,它可以是一间房、一处入口或者一辆车,总之得让逃跑者有地方可去。当他离目标越来越近,观众就会越来越紧张,那种快被追上的预感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种场景下,你可以让逃跑者真的被追上,这拍起来很简单,演员表演被捉住就行了。但是如果你一方面想要保持演员间的距离,一方面又想制造出一种快要被追上的紧张感,你要怎么拍呢?这可要动脑筋了,如果方法不对,看起来就会像是两个人各跑各的,互不相干。要在距离不变的时候拍出紧张的感觉,秘诀就是:用两台摄影机用不同的速度追着演员拍。这样拍出来的画面会有一种错觉,让人觉得主角快要被抓住了,可实际上他却没被追上。
当观众看到这样的镜头时,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主角正在拼命地逃跑,后面的人马上就要追上了。注意,追踪者其实并没有追上来,他只是看起来像是要追上了。真的追上和像要追上,很微妙的区别,但对剧情发展来说,效果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下图是电影《躲猫猫》里的场景,本来这场追逐很无聊,但导演却拍出了恐怖的气氛。主演罗伯特·德尼罗朝着他的住宅飞奔,摄像师从后面以比他快的速度跟上来,这样拍出来的感觉就像是他快要被追上了一样。
此时,另一台摄影机在拍追踪者,摄像师与追踪者要保持同样运动的方向,但演员的奔跑速度要比摄像师快。记住,在这里,摄像师是向后倒着跑的,这样拍出来的画面才会让观众觉得后面的人在追他们,而且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最后说一下镜头的选择。拍前面奔跑的主角的时候,要选用长焦镜头,制造更多的恐怖气氛,因为长焦镜头会压缩空间,目标会显得很近,不论主角跑得有多快,都会有一种总也跑不掉的感觉。拍追踪者的时候,要用短一点的镜头,短焦镜头有提速的效果,追踪者跑过来的时候,会快得跟超人一样。
以上内容选自图书《大师镜头》作者: 肯沃斯
编辑:ZP
审核:SJ
北京电影学院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