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在阅读摄影作品或看展览的时候,常会遇到许多“看不懂”的作品。大家通常的反应是:为什么这些作品“太丑”,“好乱”,“不精彩”,“不知道在说什么”,“像是随手拍的”,“像是在欺骗观众”……
安德烈·古斯基 《莱茵河II号》,
作品拍出了433.85万美元的价格,同时也被许多大众不理解。
部分愿意虚心学习的人,也试图想搞懂一些看不懂的“大师作品”,可又无从下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本文无意、也无可能通过一篇文章解决所有“看不懂”的问题,更没有系统谈论美学问题,而是从大众审美的偏好的角度,以通俗的方式来剖析这个问题。
希望大家阅读后,能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面对摄影。
正式开始话题之前
推荐一个原画册最新的课程《给每个人的摄影史》
(长按上图,扫码二维码直入课程)
-01 为什么会“看不懂”?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评论:这是一张普通人能很容易看懂的照片,中间红房子的老人作为主体很突出。
荷赛2014年度图片,照片可以很明显看出他们在“干什么”。还可以做进一步解读:
2013年2月26日,在吉布提海岸中转停留的非洲移民举起手机,试图获得邻国索马里的通信网络信号。吉布提是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等国移民至海外的重要中转站,这些移民将前往中东或欧洲,寻求更好的生活。 视觉经验不丰富的朋友,通常不太喜欢非叙事性的照片,也会认为没有故事性的照片“不深刻”“没有意义”“没有体现摄影的价值”。其实这完全是用摄影这件事在抢新闻工作者和小说家的饭碗啊。本质就是,让摄影背负了文本叙述的负担。-
总结如果你暂时看不懂一些照片,大概率是审美审的只是“漂亮”“有趣”“深刻”“猎奇”“高大上”,此时可以试着问下面的问题:-形式是不是超越了自己懂得的视觉词汇呢?-内容是不是叙事性不强?-意象是不是没有展现美好的一面?-这张照片需要结合什么其他东西来理解呢?等等等。如果回答是,那么你可以在审美偏好坐标中的其他象限找一找。摄影的面相真的不只是新闻纪实和商业实用性,更不应该只有正能量。你的眼睛,能够跨越几个象限呢?
-end-| 场所标本| 手摄课堂 |照片书
| wmm探物所 |
| 原画册+ | 韩松和他的朋友们 | 荐图 | 社群 |
用干货解读摄影和图像美学。
主理人 - KKM
策划 · 文案 · 设计-KKM 编辑-蒋睿
宅着听摄影课 以更理性和开放的思维阅读照片,建议通读摄影史。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原画册x行空间新课
《给每个人的摄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