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链接内容均系版权方发布,版权属于designverse设计宇宙,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此链接内容。欢迎转发此链接。
verse编辑部:请介绍一下M.S.A.A.不山建筑,您创立事务所的初衷是什么?目前的发展情况是什么?
李子晗:事务所创设于二零一九年的秋天,那年夏天我从设计院辞职出来,修整了大概两个月,去了趟日本,回来后就开始筹备事务所的事情。
毕业以后一直以建筑项目为主,二零一六年开始做了些室内项目,项目规模从几万平米的大型公建到几百平米的办公空间都做了,林林总总做了差不多几十个项目,仔细学习了室内设计的一些技术跟材料,其实设计的底层逻辑都一样,只是解决的问题维度不同而已。
我一直想做一体化的设计,这个一体化并不是狭义上的建筑室内打包设计,而是指与使用体验相关联的所有空间序列上的完整的设计工作,因为利益关系,我们的设计行业长期被划分为诸多并不具备独立价值的细分专业,而利益壁垒之间泾渭分明,几乎无法在一个较低成本的状态下产生出真正好的空间品质,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对市场的教育却几乎是敌对的。其实大家都知道,只是没人愿意说罢了,恶只会诞生恶,不会负负得正。
所以我想要做独立事务所,就是想试试,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出路,站着把钱挣了,还能觉得不丢人。
三年下来,我们还活着。
办公室院子里的猫
院子里的向日葵
verse编辑部:您坚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李子晗:其实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很少谈理念,就像我不太聊建筑理论一样,我觉得我们还没有理论。
一个正确的工作逻辑跟价值取向可能在我心里更重要吧。我刚毕业就到了我老师在天大的工作室,后来又去了张雷的事务所,这两段工作经历对我尤为重要,几乎塑造了我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价值观。
verse编辑部:如果让您推荐事务所的两个作品,您会推荐哪两个?请详细介绍一下它们。
李子晗:一个项目是DOUBLEUNCLE日坛店,在日坛公园北门的一个地下商街里,本来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室内项目”,但是我们是把它当成一个建筑来做的。
©️ UK studio
©️ UK studio
项目位置在地下商街的南侧入口核心部分,拥有东、南两向沿街展示面,这使得空间本身具备了打造清晰体量关系的潜质。场地内已有原业主搭建的二次钢结构楼面,作为限制条件,使得一、二层空间的层高均无法调整。为了最大化新业主的未来经营面积,在原有二层结构基础上,增设新的外延钢结构框架,作为后续面积扩展的结构预留,同时不破坏首层原有的开敞性空间。
©️ UK studio
橙色的视觉冲击力以及蕴含的对人内心积极能量的推动,在很多商业场景中被广泛使用,本次实践中我们尝试在昏暗的地下空间内,进一步激发橙色的能量功能,给原本沉闷的地下商街营造全新的场域体验。
©️ UK studio
另一个项目是LUMIFACULTY 视觉创意机构,也是一个在“室内空间盖房子”的项目。
©️ 卢彦夫
我跟业主商量本着“修旧如旧”的心态,保持这个重建厂房的粗糙感。所以在材料使用上,我们选择耐候钢板跟水泥板作为主材,构建所有的新空间。入口通廊设计宽度为2.4M,目的是为了满足汽车广告拍摄时的进出需要,同时增强整个入口空间的仪式感。耐候钢板作为“引导性界面”,通过“一横一竖”两个动作,塑造了由入口进入拍摄区域的展示性空间,同时结合细密的金属网,将拍摄区域与配套功能区域进行了水平划分。
©️ 卢彦夫
多功能区域(会议、聚会、临时办公等)是首层配套功能的核心,穿过多功能区,可以到达内侧的模特化妆区,以及私密性最强的艺人化妆间(包含化妆、更衣、私人卫浴空间)。沿楼梯外侧的走道亦可直接到达化妆区域,需要时可避开多功能区。
©️ 卢彦夫
©️ 卢彦夫
之所以推荐这两个项目,是因为他们基本表达了我们做一体化设计的思路,也具体实践了如何用建筑的手段解决室内的问题。
verse编辑部:请谈一谈您的第一个项目,是如何获得的?回顾当时整个创作及落地的过程,您有哪些感触?
李子晗:事务所的项目大部分都是朋友介绍的,很多甲方业主一开始通过朋友推荐找到我们,做完项目就也成了朋友,也会把我们再推荐给其他人,这样一来二去,朋友比项目多了。
第一个项目就是朋友介绍的,刚才提到的摄影师工作室,跟业主见面当天就定下来了,设计推进的也非常快,方案一稿就过了,后来很多项目都是这样,业主本身就是抱着对我们极大的信任找来的,项目做多了,熟的朋友都开玩笑管我叫“李一稿”。
这个摄影师工作室在广渠路边上的一个文创园里,属于北京众多文创园里比较常见的红砖房子,园区因为没有专业的文旅公司做开发,只是原来持有的企业自己把场地收拾了一下,反倒有了点“文化”的意思。作为摄影工作室,业主有一个很不一样的要求,就是他的拍摄区域要有足够的自然光线,而不是传统影棚的人造光源。他希望他拍摄的作品保留自然的痕迹,这一点是让我很兴奋的,建筑师对自然光线的引入总是莫名其妙的痴迷。但是这也是后期使用中最大的痛点,因为经营的需要,会经常把拍摄场地进行出租,租赁方就很不适应自然光线带来的干扰,需要进行临时的遮挡。包括整个场地空间的公共性,一些来拍摄的明星们因为没有自己专属的VIP通道而很不自在。我曾经去旁观了一次商业拍摄,很有意思。
verse编辑部:什么是好的设计?
李子晗:设计很难抽象的说什么是好或者不好,很多时候看一些小房子都会觉得做得很好,同时又会觉得有些地方还不够好。我们自己的项目也是,完成之后总会觉得“这个地方如果这么做就好了”,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敢说不山的哪个项目已经做的很好了。还是多学习吧,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是做好设计的前提。
verse编辑部:M.S.A.A.不山建筑的项目注重对光的运用,面对不同的设计类型,您在设计的时候,切入点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通常会是什么?
李子晗:我举两个项目的例子:今年我们完成了一个两万平米商务酒店的设计,同时在北京的几个项目里有一个几十平米的咖啡馆,这两个项目在规模跟类型上都差别很大,看起来思考角度跟解决思路应该迥然,但实则并不是,这两个项目的痛点都不在设计,而在运营。
商务酒店在定位上很尴尬,与当地的五星级酒店在硬件条件上(客房数、配套服务面积)有实质性的差距,加之这两年疫情对酒店行业的打击,使得经营者找不到破局的定位标准,所以我们拿到项目之初,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给平淡的商务酒店注入可以引流的混合业态,我们提出了“酒店中的美术馆”的概念,将文化展览活动引入酒店日常经营,给酒店配套功能带来新的盈利点,也是当地稀缺的混合形态。正是这个想法帮我们拿下了这个项目。
另一个北京的网红咖啡馆,谈起来大家直观的感觉都认为这正是设计师发挥的舞台,需要个性、需要创意的地方,然而并不是,这恰恰是一个没什么创意的行业。这些年咖啡门店雨后春笋,每一家都想有自己的特点,但网红店基本都流于表面,带来的经济价值周期也越来越短,毕竟拍几张好看照片的需求很容易满足,毕竟我们也不是拍照设计师。独立咖啡门店的经营核心在主理人的内容运营上,如何能在同质化严重的小圈子破局,依靠的是主理人的文化运营能力,有没有文化,已经越来越显现在经营成果上了。
Doubleuncle小剧场 ©️ 李子晗
这个项目里面我们的重点在室外庭院,这是北京的稀缺资源,也是咖啡馆经营内容外延的主要容器,成果很好,业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经营收入,我们留给他所在的园区一个大家都喜欢去的院子。
Doubleuncle小剧场 ©️ 李子晗
Doubleuncle小剧场 ©️ 李子晗
Doubleuncle小剧场 ©️ 李子晗
举这两个例子说明,我们思考的出发点都在事件本身,设计只是手段,甚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verse编辑部:当前疫情对M.S.A.A.不山建筑有哪些影响?M.S.A.A.不山建筑的未来计划是什么?
李子晗:事务所刚成立,疫情就来了。三年里除去一些国企央企的改造项目,我们还做了很多咖啡、酒吧包括餐厅等等商业细胞的项目,这些业态都是冲在战场前线的大兵,杀的血淋淋的,这里面很多后来都是朋友,希望大家都能好起来。
关于不山,我们会持续深耕在城市更新的众多小项目里,在这些细碎的城市空间里,慢慢织补过去那个过快时代让人们丢失的情感。
verse编辑部:作为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请用一句话寄语M.S.A.A.不山建筑。
李子晗:M.S.A.A.是Mix space for accidental association的缩写,我们希望成为城市空间中消解对抗、融合共生的中立者。
verse编辑部:作为第三届“WCM世界校园大师”的评委,您的期待是什么?
李子晗:不敢谈期待,由衷地祝愿每一个未来的建筑师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对未来的想象。
verse编辑部:对这个时代的设计师有什么想说的吗?
李子晗:尽最大可能保持独立,尽最大可能做真正好的设计。
- End -
以上所有图片均由M.S.A.A.不山建筑提供
- 相关竞赛 -
World Campus Masters丨第三届“WCM世界校园大师”2022全球发布惊喜连连与你有缘
科勒敢创设计未来之星奖|第三届WCM校园大师企业自定义奖项发布
上一篇:谁赚走了年轻人的滑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