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我的姐姐》上映,又收割了观众们的一波眼泪。
这部催泪亲情片,围绕两性平等与二胎问题展开讨论,直击女性困境。而电影的取景地——成都,这座有着浓浓的烟火气的城市,也又一次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电影海报中,姐姐和弟弟站在一栋老楼前,熟悉成都的人都知道,这座老楼正是位于红瓦寺街的“鸳鸯楼”,今天,这座老居民楼已经成了成都的网红打卡地。
《我的姐姐》海报
(图源:豆瓣)
“鸳鸯楼”是附属于川大家属区的普通居民楼,修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字剪刀形状的楼梯,连接了两栋红砖楼,所以得名“鸳鸯楼”。
(图源:成都同城会)
外置的楼梯,在当年是个巧妙的设计,与内置普通楼梯相比,节约了空间,扩大了房屋的使用面积,也方便了两座楼之间的联系。
(图源:小红书)
如今,鸳鸯楼已经老旧、破败、凌乱不堪,却因其奇特的建筑风格和它与王家卫电影里老香港相似的模样,吸引来大批摄影爱好者,并被游客们视为老成都的地标。随手一拍就是大片,经过摄影师的处理,还很有赛博朋克的味道。
摄影师YouKnowCYC联合X-Land跨界打造的赛博朋克版鸳鸯楼(图源:YouKnowCYC)
在广西南宁也有一座十分有名的鸳鸯楼,和成都鸳鸯楼一样也是7层,两边住户可以通过交错的楼梯互通有无。
南宁鸳鸯楼
(图源:微博@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鸳鸯楼,是过去居住形式的一个见证。
“买不起也租不起房”的居住危机早已有之,在越来越拥挤的大城市,这种高密度“集合式住宅”是一种实际的选择,建筑师们也做过不少尝试。
在世界各地的集体住宅实践之中,“城市乌托邦”的想象从未远去。
01
马赛公寓
集合住宅的原型
筒子楼、单元房、高层公寓……是好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住房,而这些居住环境的变迁,都受到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影响。
《走向新建筑》作为柯布西耶探寻新建筑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就体现了他对于集合住宅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住宅是“居住机器”,并提出了“居住单元”的构想。
勒·柯布西耶
(图源:百度百科)
建于1952年的马赛公寓被柯布西耶称为“居住单元盒子”,是柯布西耶在集合住宅设计中的代表作。
(图源:Archdaily)
马赛公寓是法国政府委托柯布西耶设计的,它的目标是容纳尽可能多的人,但柯布西耶并没有把它设计成标准化的小单元,而是将他的建筑理念完整地应用在这栋建筑当中。
包括他提出的“现代建筑五要素”: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
(图源:Archdaily)
马赛公寓可以容纳337户人家,有多达23种不同的户型,可以满足不同家庭类型的需求,楼内包含有电梯、服务空间、商店、餐厅、健身房、托儿所、屋顶游泳池。
(图源:Archdaily)
(图源:Archdaily)
柯布西耶还说:“设计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这是时代的标志。”而马赛公寓,就能很好地诠释他的理念。
02
加拿大Habitat 67住宅
重新定义城市生活
加拿大Habitat 67住宅,在当年是比较前卫的一个乌托邦构想,它由著名以色列裔建筑师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 设计,在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博会首次亮相,它被认为“重新定义了城市生活”。
(图源:IDM室内设计师网)
这栋12层高的综合住宅楼,是用354个像积木一样相互堆砌的混凝土立方体模块通过高压杆和钢缆焊接而成的,每个单体盒子采用了预制化的装配模块,单体与单体之间组合,堆叠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将郊区住宅的优点与现代城市公寓楼的经济性和密度结合起来,既节省了成本,又保证了私密性,并且让住户能享受到好的自然环境。当时人们认为,这座住宅代表着日益拥挤的城市中的新的生活方式。今天,它已经成为蒙特利尔的招牌建筑之一。
(图源:Archdaily)
03
以赫鲁晓夫楼为代表的“老破小”,
“这里不需要建筑师”
很多80、90后还保留着关于筒子楼的童年记忆:三至五层楼高的排式建筑,老旧的砖红色,一门一户的小隔间彼此相邻……
在它的背后,其实有着包豪斯的影子。
包豪斯主张简洁的美学和设计原则,在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历史潮流下,王公贵族的艺术要让位于大众化的经济原则。
1926年,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接手了德绍市政府委托的德绍南城住宅区项目,整个住宅区共有314栋联排小别墅,用以解决中下层工人家庭的住房需求。
格罗皮乌斯的继任者汉斯·迈耶的信条是“以大众需求取代奢侈需求”。他设计的公寓,把18户家庭安顿在同一栋楼的小隔间中,外侧以走道相连,套内面积48平方米,基本可以满足一个四口之家的生活所需。
汉斯·迈耶设计的外廊公寓
(图源:wiki)
这种公寓样式在苏联乃至中国引起了广泛回响,成为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住房危机的首选方案。
1950年1月,由赫鲁晓夫(当时莫斯科党委书记)监督,达成了一个以成本低、见效快为目标的苏联建筑师公约,1961年维塔利·帕夫洛维奇设计出了一种五层的预制混凝土建筑,它造价低廉,清一色火柴盒形的外观,墙板薄、保暖性差、密度大、层高比较低……这种住宅就是著名的“赫鲁晓夫楼”,是“不需要建筑师”就能迅速建成的集体住宅,就像搭积木一样。
这完全是为了生活所需而建的住宅,与舒适性并没有什么关联。
(图源:《建筑结构》)
在苏联和中国,无数赫鲁晓夫楼及其衍生物拔地而起,这也造成了后来“千城一面”的景象。
1975年的经典苏联电影《命运的捉弄》便讽刺了这一现象,男主人公醉酒后误上飞机到了另外的城市,进错了家门都毫无察觉……
《命运的捉弄》剧照
(图源:豆瓣)
“赫鲁晓夫楼”曾是经济适用房的典范,如今却成为“老破小”,不少都在前些年的棚改中被拆。
04
六甲山集合住宅
与自然共生的居住理想
1978年,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接受了一份“在六甲山麓建造住宅合集”的委托,抱着“要在全球集合住宅史上留名”的野心,安藤忠雄挑战了这个难度极高的项目,后来,这个在他建筑生涯中耗时最久的庞大工程将其推向了世界级大师的殿堂。
“六甲山集合住宅”木质模型
(图源:IDEAT理想家)
因为陡峭的山坡根本无法使建筑生根,安藤忠雄因地制宜,顺应山势,采取把斜面削平之后深挖,再将建筑“栽”在地下的方法,把高层建筑的垂直立面改成呈阶梯状排布的倾斜立面。这也体现了他“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理想。
(图源:连大建筑)
建筑整体由几十个方盒子堆叠而成,形成规则的几何整体,虽然透露出现代建筑的秩序性,但是建筑整体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十分和谐,像是从山中生长出来的一样。
(图源:设计学堂)
05
万汇土楼公社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复活
福建土楼是中国历史上集合住宅的典范之一。万科的廉租房万汇土楼公社,则尝试用土楼这种传统建筑形式,去消化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探索如何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所的方法。
(图源:urbanus都市实践)
万汇土楼公舍内的居室空间虽小,但功能完整,社区设有食堂、商店、图书室、乒乓球室、篮球场、小旅店。丰富的公共空间,为社区带来特别温馨的人际交往氛围,这里简直就是一个理想王国。
(图源:urbanus都市实践)
06
钱江时代,
人与文化的共生
钱江时代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设计的集合住宅组群建筑,主要包含6幢100米高的高层集合住宅单体,整个小区从整体到局部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
(图源:景观周)
钱江时代的设计是对于己经逝去的居住方式的一种呼唤,这是建筑师王澍的设计理念。
住宅单体以白色和青灰色为主色调,这与江南水乡民居的青瓦白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住宅的设计,颠覆了以往高层集合住宅中单一的空间形式,采用类似我国传统的院落住宅的布局形式,每个户型都拥有庭院空间。
(图源:景观周)
这是一个前瞻性的案例,能够唤醒人们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这正是现代建筑中所缺失的。
07
结语
通过这些集体住宅项目我们看到,比起孤立的钢筋水泥,设计师们开始更加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未来我们希望如何与人,与自然共处?始终是设计师们的重要课题。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在“鸳鸯楼”这样的建筑中生活过呢?还有哪些住宅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参考资料:
《2019,误入鸳鸯楼》(公众号:一筑一事 )
《日本新建筑4:集合住宅》(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手——新世纪中国住宅建筑设计的特征及其成因刍议》(作者:李振宇 、卢汀滢、宋健健、王达仁)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作者:李别水)
《浅析大师山地建筑——六甲山集合住宅》(公众号:连大建筑)
好书推荐
《走向新建筑》
戳图片即可进行购买
《包豪斯经典 1919—1933》
(引进版权)
戳图片即可进行购买
《我们梦想的未来都市》
戳图片即可进行购买
建筑史学家五十岚太郎携手矶达雄,从建筑与科幻两方面来谈述这些曾经被畅想过的未来都市,旁征博引谈论那些与时代紧紧相扣的未来的梦,也从中看见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