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状入口 ©久舍营造
公寓是“两室一厅”的格局,主入口在开间的一侧直通端头,通过尽可能少的交通面积组织各功能空间。入口走道一侧为厨房操作台和烟道,另一侧是卫生间的墙体与门洞。往内走,左侧是一部垂直于过道的窄楼梯,二层是4平方米和12平方米的两个卧室。两个卧室净高不足1.6米,有明确的墙体围合,分别在朝向阳台方向的墙体上开了一个窗洞。从楼梯口再往内,是进深为5.5米的客厅。但靠入口一侧有2米左右进深被上方的小卧室压住,因此此处净高不足2米。同时,局部下挂的楼板让有些空间低于1.3米,靠楼梯侧墙上有个小门洞,里面是楼梯下局促的储藏空间。实际上,3.7米通高客厅部分进深只有3.3米。客厅靠阳台侧被一个设备间挡住一小半,在另一半有一个与客厅相连的、对着阳台的小空间。惊喜的是,在对着阳台的落地窗外,可以看见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双峰插云”中的北高峰的峰顶。△公寓区位图 ©久舍营造
△拆除内部轻钢结构 ©久舍营造
设计的开始在梳理了我俩在这个空间里的所有功能后,我们发现要承载的功能既不算多,也不算少。不算多是因为我们近几年没有生小孩的计划,绝大部分的时间呆在工作室和外面,只有晚上和周末会在家。休息(身体的放松与精神的增益)构成了这个空间中最核心的内容。不算少是因为虽然不常在家做饭,但夫人会时常突发奇想地做一些甜点和菜肴,因此需要足够大操作台面的厨房、大冰箱、烤箱和洗碗机,以及可以和朋友们分享美食的大桌子(亦可作为书桌),还需要尽可能多的储藏空间来收纳大部分不常用的物件,再加上卫生间和洗衣机等日常必需品和两只猫的猫砂盆。这些功能在一个常规的现代住宅里会被归纳到数个功能房间中去。而在一个只有40平方米的极小空间中,即使是3.7米的层高,按功能房间划分的方式也是无法操作的。因此我们必须摆脱功能主义,抓住核心需求,并围绕此来重新安排功能。而使身心得到休息便是我们对这个空间的核心需求。这似乎暗合了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远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目的,“城市山林”这个熟悉的词又出现在眼前。回想起第一次进入这个房子看到北高峰的感动,在这空间里置入一座“山”的念头闪现了出来。它集合了大量的储藏空间(除卫生间和厨房储藏以外,在桦木多层板的山体内最终共设置了13.28立方米的巨量储藏空间)。“山脚”的“峡谷”入口,“山腰”的“院子”,逐步抬升的连续台地(而不是楼梯),以及山顶的“洞窟”卧室以及一个联系“山体”内外的窗洞成为了“山体”各部分的主要空间类型。
△“山”体中13.28立方米的储藏空间 ©久舍营造
山 外“山”外部的改造中,原有的入户门、烟道风管及水管井(内含上下水及污水管)位置与整栋楼宇相关,这决定了厨房和卫生间这些特别强的功能区域的相对位置无法改动。于是我们将厨房和卫生间的轮廓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动线图 ©久舍营造
△ 进入“峡谷”内部 ©吕赫煊
△ 进入山内的“峡谷”,可见侧边的猫砂盆区域 摄影:赵奕龙
正因为“山”内外入口的位置由正对入户门的一侧改到另一侧,进入“山”内部时正对的是远端设备空间的隔墙,斜角的阳台外的景色得走上两步才可看见。这反而获得了一种传统江南园林时空的幽深之感。△ 曲折尽致 摄影:范久江
△ “山腰”的院子 摄影:赵奕龙
△ 单独升起的大桌面 ©吕赫煊
△ 榻榻米空间 ©吕赫煊
从院子越过榻榻米空间往外看,是窗外阳台前方近处的乔木以及远处部分可见的北高峰,而转头内望,一个连续攀升的台地从眼前展开,一直铺陈到贴近顶部的“山顶”洞窟。这是一个联系上方卧室和下方院子的台地系统,也是内部常用物品的顺手储藏空间。四层台地提供了逐步抬升的视线高度,在不同的高度上或坐或站,从平视一直到俯视,眼前的院子和阳台外的密林都将以不同的面相呈现眼前。在最高点,阳台的两扇大玻璃移门被窗外的绿植充满。△ 连接山内外的通路 摄影:赵奕龙
△ 连续的阳台、院子、台地、卧室 摄影:赵奕龙
△ 组合抽屉 摄影:范久江
△ 身体与空间 ©久舍营造
在这个台地的最上面一级,我们打开了一个扁长的洞口,安装了一个上悬窗,并安装了黄铜的风钩和插销。这个窗不仅有为厨房和卫生间辅助通风和采光的作用,而且人可以躺在这级台地上俯瞰厨房做饭的情景、从窗洞拿到食物。同时人也可以坐在这里透过窗洞看投在幕布上的电影,并回头看两只猫在厨房的动静。甚至在卫生间都可以通过窗看阳台外的满窗绿意。而这个窗洞更成为两只猫进入“山”内外的近道,轻松地在内部台地和厨房台面之间穿梭。△ 从窗洞俯瞰厨房 摄影:赵奕龙
△ 山顶卧室 摄影:范久江
△通风示意图 ©久舍营造
在开口一侧的顶部我们也暗藏了一条轨道。如果楼下榻榻米有人临时居住,就可以方便地挂上窗帘,变成与下方互不干扰的空间。
△ 日常生活摄影:范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