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摄影人,选了10本最钟爱的摄影书,推荐给宅在家里的你(下)

发布时间:2024-09-25     点击量: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俞跃

昨天,我们推出了“10个摄影人推荐10本最钟爱的摄影书”的上篇,现在继续推出剩下的5本书,给宅在家的摄友们。

6】《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 作者:里斯多佛·詹姆士

推荐人:李华春 职业:大学摄影教师

这是目前介绍古典摄影工艺最全面、最专业的一本书。

数码相机在给人们带来创作方便的同时,也开始让人对摄影产生陌生感,快餐式的数码照片存储在了硬盘里后,有的照片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翻看。事实上,数码摄影更像是快餐,摄影师缺少了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参与感。这本高价格买回来的教程,让我重新找到了创作的乐趣:按照教程制作出来的每一幅古典工艺摄影作品,都承载着自己的情感。这种愉悦,是用再高级的打印机也无法实现的。

另外也说一下,此书原价88元,但因为市场上太难得一见,去年有人在群里转让,开价1500元就被秒了。现在网上少于1000元,基本不可能买到,而最高售价目前已接近5000元。

7】《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 作者:约翰·洛恩加德

推荐人:韩青 职业:译者

这是一系列的访谈,从新闻摄影之父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开始,包括了他的同事们,他们在时间长河里不断实践和摸索新闻摄影,同时也让新闻摄影达到了新的高度。整本书可以看到《生活》杂志摄影师们不断随时代改变的脉络。

书中有一句话,我影响较深,是艾森斯塔特的回忆:“我们感到一种巨大的责任感,我们教育了世界。”

在我看来,“教育”并非影像的初衷和内在属性,影像的终极意义,在于无需自证。而影像的传播、流传和影响,最终通过改变我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受到教化。

事实上,没有哪一种媒介形式,像摄影这样被最广大的受众,最长时间的凝视和思考着。

真的,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没有比摄影更直观、细致地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更好的办法了。

因此,我也建议,一个准备拿起相机的人,不妨先自问“我要拍什么”。

8】《摄影与视觉心理》 作者:弗里曼·帕特森

推荐人:春天 职业:纪实摄影师

这本书很老了,但我一直珍藏着。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只是一本100多页的小册子。这本书,是我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在旧书摊上买的。该书的前两个章节——“观察的障碍”与“学会观察”,对当时在创作方面非常迷惘的我,可以说是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从那以后,我的创作内容和创作对象,都变成了我身边的人或事,再也不去整天向往远方,那些对我毫无意义的题材。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在不断发生着“有趣”的故事,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最漂亮的“风景”。

9】《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 作者:ALCE SOTH

推荐人:啾啾 职业:图片编辑

当时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作者艾力克·索斯ALCE SOTH(著名马格南摄影师)的见面会,他是一个大胡子胖子,哈哈,我见到了他。还记得互动时,有几个人提的问题明显是浑水摸鱼,索斯的情绪不太好,有点不想多说了。见面会结束时,我买下这本书,现在放在我北京的家里。

我自己一直对距离感这个东西感兴趣。这本画册里,他有在探讨这个问题,关于距离感,关于空间感。正好又和我很感兴趣的这个点碰上了,所以我果断买了,还找他给我签了名,我还跟他说:我特别特别喜欢第一张。

至今对距离感的理解是:近了,我不太喜欢;远了,可能就是完全无关的陌生对象了。所以有时候如何用影像表达,或营造出一种彼此舒适的距离感,这是我至今还在困惑的地方。

距离感这个词本身,好像是物理的,但其实应该是心理上的吧。从看画册的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从心理到物理,再回到心理的过程。

如果单看照片中的人,对我来说还是物理对心理的折射。当然,我看画册的时候,可能与有些人不一样,那就是都把自己代入到照片的空间里了。

10】《伊娃·鲁宾斯坦摄影作品》 作者:伊娃·鲁宾斯坦

推荐人:孟鲁平 职业:教师

喜欢伊娃·鲁宾斯坦(Eva Rubinstein)的照片,是被她照片中特有的丰富层次深深吸引。这本书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我买的是第一版,相对第二版来说,印刷用墨上要浅一些。

出生于阿根廷的伊娃,偶然间因为看到一张底片的影像在显影液中呈现的“神奇瞬间”而感到惊奇。从此,她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事实上,她的作品中,没有恢弘的气势,也不似大部分纪实摄影,非要表达什么主题。看她的照片,更多的是一种音乐感,以及黑白灰细腻轻柔的渐变。音乐,也始终是伊娃解释自己的一种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她逃避解释的一个借口。“如果你不能解释音乐,那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可以解释照片?”她从没想过自己会留名于美国的摄影史,她只是在诚实地表达着自我。

伊娃讨厌人们用“创造性”来形容她的作品。“不是我拍下了照片,而是那个场景扼住了我的喉咙,我不得不对此有所反应。”她镜头中记录的场景常常是空空如也的房间、一张凌乱的床铺、飘飞如云的窗帘,或者只是一缕洒向门框角落的夕阳。

“对我来说,‘空’房间载满了曾在那里生活过的人的痕迹,有时我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种震动,甚至为之发抖。”她说。为了向人们解释这种存在于“空”中的充盈,她甚至会重返现场,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角度,拍摄同样的作品,然后拿给人们看,希望人们能够一眼挑中“饱含感情”的那一幅。“尽管这可能不符合某种理论或技巧,但它们确实承载着情绪,并穿透了时光。”

她始终相信激情藏匿在某个安静的角落。因此无论是室内景观还是人物肖像,伊娃都以黑白的方式处理得不动声色。你需要仔细凝视一会儿才能感受到内心的起伏。

这些,就是我喜欢《伊娃·鲁宾斯坦摄影作品》的原因。

【“好摄小助手2号”上线,欢迎来加好友,拉你入摄友群】

1)可以搜索微信号:qbhszy2,直接添加;

【好摄之友投稿现在有三种途径】

1、点击“小时新闻”首页上的浮窗“我要报料”→上传文字、图片、视频(不超过20秒)。

2、微信搜索“好摄之友”小程序,点击右下角的“我要上传”。

3、在好摄8大微信群里发布。

上一篇:(十大著名摄影师) 必看摄影类书籍推荐 从入门到精通值得一看

下一篇:​值得你“浪费”时间啃啃的10本摄影书

Copyright © 2010-2024 Powered by EyouCms 非商用版 向未来视觉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6551号-3

友情链接:真菌荧光染色剂 日本新闻 展会B2B 芝麻信息网 同轴连接器 直播基地 广州服务器回收 正经小说网 搜外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