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摄影家协会新摄影组织专业委员会联合浙江省摄影家协会青年摄影工作委员会,在杭州东巢艺术公园举办“春天里的书籍社交——摄影书分享会”活动。
分享嘉宾:
矫 健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教授、艺术家郑幼幼浙江摄影出版社资深图书编辑
李 舜 艺术家陈荣辉摄影师蒋斐然策展人黄东黎艺术家陈见非艺术家孙毛亦成 艺术家赵兰馨艺术家各位嘉宾围坐一堂,通过展示各自创作或收藏的摄影书,分享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作,以及有关摄影书的最新潮流和风尚。
活动分为两个半场,上半场由7位艺术现场翻书通过投影分享,下半场则是各位艺术家的对谈。
我们将现场的分享和对谈整理成了文字,本期先分享3位嘉宾的分享实录:
“
01
陈见非
自从摄影手工书双年展的征稿发布之后,我的身边多了很多对摄影手工书的争论。一开始我对摄影手工书是有明确的界定的,听了大家的各种高见之后,我觉得对于摄影手工书的认识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开始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精彩的摄影手工书了,因为有多少种争辩就会有多少种结果。我最近常常在想摄影书、摄影手工书和艺术家书的界限。摄影书不一定是摄影手工书,摄影手工书基本上属于摄影书。精彩的摄影手工书可能就是艺术家书,艺术家书不一定是摄影手工书,几个概念互相包含,却也能产生很多的可能性。
今天我要分享的书是罗伯特·弗兰克的《再来》。1991年底,罗伯特·弗兰克参加了一个邀约项目,这个项目由黎巴嫩总统和当地的一个房地产商发起,同行的还有约瑟夫·寇德卡等其他五个摄影师,拍摄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因为内战带来的城市损坏,旨在通过对废墟的刻画来辅助政治,强调一种说法。
弗兰克在完成委托项目的同时,也拍了这些宝丽来照片。他把它们放在书房里,直到几年过后再重新拿出来裁剪、拼贴,把它们粘在一本笔记本里。后来,史泰德出版社对这本手工书进行了原样复刻。
我非常喜欢这本摄影书,在阅读的时候,我是从拼贴、编排、设计三个方面来对它进行分析和学习的。
作品采取拼贴的方式,把宝丽来照片用胶布粘贴在笔记本上,初看若不经意,事实上有很细腻的巧思,拼贴时极大程度地还原了人眼的观看。人的眼睛在观看事物时,总是先看到一块区域,而后再转向另一块区域,而这里的拼贴像极了人眼对物象的框取和挪移。我在说这个观点的时候,有朋友表示不同意,认为拍回来的宝丽来碎片拼贴到本子上,自然的就会呈现出这种样子。可不全是这样,弗兰克一旦要表现连绵的风景时,不管重叠的部分有多大,他都会把它剪掉再连接。所以说重叠、裁剪、相连、错位等都是他的技术手段,他的拼贴在这本书里主要采用三种方式:模仿人眼的观看、体现在场景的叠加和不经意间的错位;头尾相连,表现连绵的效果;依照相机的观看,把远景、中景、局部特写三者纵向叠加。
在图片编排上同样表现出弗兰克出类拔萃的掌控。全书连同封面只有24个画面,表面上全是废墟,姿态各异,东倒西歪。细看会发现2、3个画面里就会穿插一点汽车的残骸,破铜烂铁的样子,一点都不起眼。翻看整本摄影书,有点像站在街道的两旁,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眼睛跟随着图片编排,由里而外,由远及近,像坐在破车里漂流。很有意思的是,时而要把书横过来看,偷偷切换的幅面横放,突然要你把脖子扭过来才能看清楚,不许遗漏掉现场的某个角度。整本书都是城市的尸体,直到倒数第三张,同样有车,一个人推着手推车走过废墟。
这本书最初是一本手工书,后来经过史泰德出版社复刻,成了一本批量印刷的摄影书,整本书设计得就像没有设计过一样,他们小心翼翼的营造出手工粘贴在笔记本上的那种效果,极大限度地去还原笔记本的随性,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说这种装帧,这种裸背的线装效果,书页上的划痕、污迹配合图片营造出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样子。大家看封套的这张照片和封面的是一样的,但印刷工艺却有差别,设计者通过这一点点小提醒,带我们进入这本书的内页。内页连同封面用了很独特的印刷工艺,并且刷上了一种宝丽来清漆,做得就像一本宝丽来剪贴本,拿在手里非常亲切。我是一个宝丽来爱好者,一摸到这本书就放不下了,书里有很多的小心思,却也毫不声张,以至于看过多遍之后,甚至想要过度阐释了。
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艺术书,因为宝丽来的唯一性,弗兰克在创作这本手工书时,和1946年手工粘贴《40张照片》时的心态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是非常自觉的按艺术书的感觉来做的,而1946年做的那本手工书,只不过是他准备带到美国去找工作的。当然了,很多年之后,《40张照片》也被史泰德出版社复刻成摄影书,纳入“弗兰克计划”,用来记录大师的足迹。我手里头的这本《再来》最初是一本孤本手工书,现在它是一本复刻版的摄影书,它跟我刚才讲的“摄影书”、“摄影手工书”、“艺术家书”有关。我就分享到这里,就当是抛砖引玉。
矫健:我想请问陈见非,有没有考虑他为什么要这样贴?为什么要贴贴在书页的不同位置上?
陈见非:这种不拘一格的贴法,时而在上方,时而在下方,营造出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效果。图片的正形拼贴得参差不齐,导致了作为负形的留白部分也变得残缺,翻页的时候产生不稳的感觉,好像图中建筑又要倒下来,却被旁边的胶布牢牢粘住,胶布粘住的好像是一块坏掉的东西,过去的时间。
“
02
矫 健
关于摄影手工书概念的争论,相当于何为艺术品的讨论,肯定会陷入僵局,有点像你拍的一张照片,但怎样才算是艺术作品?这是个主观的、直觉的领域,本来就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也就是说,不在一个频道上面的话,就没法讨论了。在一个群体有相对一致的价值取向、相当的知识储备等背景下,自会有默契,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所以说,陷在这种争论里面是没有意义的,不如暂且不计较不定义这个概念,好先做事。
对于一件艺术品的看法,从我的个人角度、个人喜好来看,我会先凭直觉,然后通过了解这个人(艺术家)来更加深入体会他的艺术。我今天要分享的这件作品的作者,本科就读于中国美院建筑系,硕士毕业于摄影系,她叫郭珈汐。她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就是摄影手工书与影像装置的研究与创作。郭珈汐的作品《灵山记》是由不同元素结合而成,有空间装置、有手工书、有视频与图像,因此很难确切定义其类型,或者算是准摄影手工书。但是作品的主要视觉方式与表达方式,符合我个人对于摄影手工书(艺术创作)的理解:有书的基本结构与形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应用、有图像作为重要元素无论叙事或非叙事、有艺术与美学层面的思考和表达、有时间、空间与交互的艺术综合呈现、有艺术家的个人艺术特征。
摄影手工书包含摄影和图书的成分,有着图像与编排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分可能是材料本身。另外,在翻阅一本书的时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有时间与行为:阅读或观看的过程,是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有人的行为参与进来,并在时间与空间中同时展开,观众处在主动参与的、互动的状态,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是艺术参与过程。这种复杂的创作与体验过程令我们对手工书着迷。
回到主题,我分享的郭珈汐的作品《灵山记》,先来看她手工书的展示现场图,形式像书本折页,却由于相当大的体积,具有强烈的空间特征,像屏风;其展开与切削的形式又像绵延的山脉……而图像与文字作为内容依附其上,在深度解读的过程中,空间及其它设计又转化为立体的帮衬。她的《灵山记》系列作品尽管无法严格归类,但是却受到多方关注,获得了好几个摄影奖项,这说明在作品面前大家能够接受直觉的引导,这种交流是无缝对接的,这个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值得欣慰的是,当今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凭借直觉体会艺术作品,接纳处于边缘状态的准影像艺术形式,也能够与跨媒介的艺术产生共鸣,评委们也给予勇于实验和具有个人艺术魅力的作品予以支持。
她的这本“手工书”非常大,在展览现场能够产生互动和交流,由于体量关系,更能够令观众产生移情作用,也能更好的感受到她在“灵山”的行走,这样的阅读才有意思,手工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你参与其间。她的这件作品的创作的起因是因为她把家搬到了富阳,在灵山幻境附近,所以她对家的周遭、家周围的环境产生好奇,想去了解,在行走和多角度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图像记录、笔记、草图以及感想等等。于是,这种田野调查结合空间结构、伴随图像、文本与综合材料装置的复合形式便自然地成为她的个人化艺术方式。
最后,“摄影手工书”这个名字我个人觉得不错,这样的活动也有开创性。浙江省摄协、杭州市摄协特别的关注和重视这种创作形式,成为有力的推手,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专题工作坊与展览活动。我想,摄影手工书作为独特的板块,这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是一个跨界的平台,希望越办越好。
“
03
郑幼幼
作为一位摄影书编辑,主办方让我带一本书过来分享,我感到很荣幸。然而,我在自己的收藏中却没有找到手工书,因为我的藏书都是基于自己的工作出发。我通常收藏以下几类书籍:一类是图片非常精彩的;一类是编排很精彩的;第三类是针对素材所作的整体策划(包括设计)是非常精彩的;还有一类是印刷非常精美的;再有就是单纯从装帧设计角度看,作为一本纸本书它有着精彩的呈现。
在挑选适合的书籍时,我纳入了深濑昌久的《鸦》,以及特伦特·帕克的《午夜即将来临》。最终,我决定带来这一套威廉·艾格莱斯顿的《民主森林》,这套书有十本,大12开的开本。作为一位编辑,我反而是很少买书的,因为它们会把我家里有限的空间都占滿,所以我会非常谨慎地去选择我要收藏的书。我买书一般都是必有所用,必有所參考。
带着这套书来分享,我希望能够向大家展示摄影书的美丽和特殊价值,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我相信这些书籍不仅仅是一堆纸张,同时也是艺术家、设计师、出版人、深入合作的印厂共同的心血结晶。它们不仅仅是一本摄影书,更是灵感、创作、科技的共同成果。
在介绍这套书之前,先来说一下这套书的出版方史泰德出版社。这家德国出版社的创始人是史泰德先生,最初是从一家印刷厂开始的。他们的高超技艺体现在对照片的精准还原上。后来,他们基于印刷厂建立了出版社。史泰德出版社是一家不同寻常的出版社,每年出版很多摄影书。
这家出版社的出版模式值得艺术家和出版社借鉴。他们会先邀请艺术家到庄园,有时可能会较长时间住在一起工作,商量有关摄影书的构思和表达如何以纸质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合作过程中,艺术家通常会提供创意和设计方案,而史泰德则会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艺术家需要与史泰德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设计能够实现并符合史泰德的标准和要求。这种对艺术家与出版社/印厂之间深入合作的注重,有助于将艺术家的构思和想法最大化地呈现在书籍中。
其实在做一本摄影书的时候往往是有一个母本的,这个母本就像录制音乐时的母带一样,这个母本也许就是最先的手工书。最初的摄影书便是这样制作的手工书,将拍摄并制作好的图片一张张放在相册里,这就是最原始的摄影书的形态,这种形态是比较纯粹的集合式的图片呈现,装帧材料可能比较简洁。从早期到现在的机器印刷,大规模制作摄影书之前其实都是基于这样一个最初形态的。
然而,在大规模复制中,需要进行筛选,考虑实施的可能性和成本要求。单本书的投入和大批量制作的书之间有很大的成本差异,单本书的制作策划和大批量制作书有很多不同之处。一个进阶的创作者可能无法去印制大批量的书,也很可能没有机会去做一个展览,但是他完全有可能去做一本手工书,这本手工书就可能采用批量印刷书所不能采用的工艺,包括一些需要人手完成的创作,如在纸基上进行手工涂布和显影,对图像进行手工着色,以及创作者亲自完成的一些手工制作和创作等。手工创作在大批量生产的摄影书中很难实现,如果要实现,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因此两者是很不同的。
批量生产的正式出版物在使摄影书的制作变得简洁的同时也会不断损失很多东西,这种损失经常是很令人遗憾的,甚至痛心的,因为各种还原与表达的障碍,我们只能放弃很多宝贵的东西。因此,在批量生产的摄影书中,我们仍然应该努力还原或尽量保留手工书特有的那种质感和温度。实际上,在制作过程中,批量生产的摄影书应该不断回顾摄影书的起源——手工书,吸收它的营养去弥补并启发批量生产的摄影书面临的各种局限。
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这套名为《民主森林》的书籍。在众多的出版物中,我最喜欢史泰德出版社。他们对照片的影像还原力求忠实,同时在完整度和表现力方面也是当下众多出版社中最好的之一。这套书籍共有十本,我将其视为影像辞典来阅读。书中的颜色处理和表现都可以作为非常好的参考依据。
我经常和朋友们分享,在制作自己的摄影书时,需要阅读一些经典的影像。我们在创作中需要有一个参照系,以便将创意和技术融合,汇聚到书中的照片中。经典影像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水平线和一个标准点,以便我们在创作中更好地把握方向和目标。
我已经翻阅了这套书很多遍,但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摄影书本身是基于图像还原,但这种还原的基点是什么?最近,我常常在考虑关于图片印刷之前的图片处理的一个问题,我们考虑的是应该模仿被冲印的纸质彩色照片,还是对胶片的那种出色的色彩进行还原?实际上,纸质照片有时本身就是在还原胶片/反转片的色彩表现。就像凹版印刷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著)在还原湿版的影像质量与特点方面做得很好,但凹版印刷本身又有其特点,它的成像效果与湿版是不同的,我们其实是透过凹版去追溯它力图还原的湿版。我阅读史泰德的书时,发现它们对色彩的追溯有时可能回到了胶片/反转片的色彩表现。
我特别喜欢这张雪中的树,它的颜色控制非常好,锐度不是特别高,但是细节很清晰又不过份,对比度和饱和度的控制也很好。然而,国内很多彩色摄影书的颜色往往没有原作照片那么好看。例如,《民主森林》这批照片拍摄的环境是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摄影师使用的是克罗姆底片。在还原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对原始文件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在每个还原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减少偏差是非常重要的。
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制作摄影书时需要经历的其中几个环节。首先,原始图像必须要好,因为如果照片的初始数据有很大问题,无论后期处理多么精到,都会极大地影响画质,软件功能在提升,但很多东西还是很难完全靠后期呈现出来的,特别是使用高精印刷时。如果你对成品的要求不高,比如印在双胶纸上的照片本来就容易损失层次与细节,你的缺点可能也看不太出来。但如果你要求还原度越高,就需要在每个环节都要严谨,尽可能保持原貌,这意味着你拍摄的图像质量必须尽可能好,才有可能最终得到优秀的成品。
如果你希望最终展览或印刷呈现效果好,那么最初的数据就必须要好。如果你使用胶片拍摄,同样需要注意成像质量的控制,以便电分扫描或翻拍能够尽可能多地留下数据,为后期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处理都基于你有没有足够的素材,没有素材的话,实际上是无法进行处理的,比如完全靠后期特效模拟出来的效果与胶片原汁原味的物质性特点与质感还是两回事。例如胶片的处理,第一步是扫描。以前我们使用滚筒对胶片进行电分,也有对暗房放大出来的纸质照片进行高分辨率的扫描或相机翻拍的方法。我的经验是,电分扫描和相机翻拍的效果不同,电分出来的照片数据可能会更具平面感,从印刷还原来看,细节保留得更多,但有时缺乏景深,如果处理不当,有时印出来的照片更像绘画。现在成熟的技术有时也使用相机进行翻拍,相机翻拍有时能够弥补立体感不足的特点,所以技术好的翻拍效果实际上是很好的,但对调图有更高的要求。
无论是胶片拍摄还是数码相机拍摄,在完成原始素材积累之后都需要进行整体策划。有时候,摄影师照片都没怎么拍够,一上来就考虑制作批量印刷的摄影书。我不太建议这样做,因为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做出来的书的成熟度就会降低。如果作品的积累不够充分,就不要急于做批量印刷的摄影书。如果素材不够丰富,想要靠设计、纸张、印刷工艺、装帧来弥补,即使能够掩盖,明眼人也能一眼看出作品的不足。因此,尽可能让素材丰富成熟,再考虑制作批量印刷的摄影书。
我建议想要制作批量摄影书的人,在制作批量之前先考虑制作一本手工书。你不一定要手工粘贴,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初步的构思和编排,但仍需要考虑让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成型形态。
另外,我们来谈谈另外一点,自2016年第一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开始,浙江省就将手工书纳入省届摄影艺术展的评审单元。然而,在开始时,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质疑摄影手工书是否能够算作艺术作品。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摄影手工书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完成态的艺术作品。创作者可以挑选一部分作品形成组照,也可以以一个展览的形式来呈现,当然也可以借助纸张这种介质,让自己的照片最终成为一本很好的摄影手工书。
好的摄影手工书不仅可以成为艺术品,而且手工书本身更具民主性、亲民感。很多创作者一开始可能无法承担做展览的成本开销,但是可以通过手工书来创作并传播自己的作品。有了好的反馈,可以鼓励作者继续去创作,也可以使我们看到作品的不足,再通过调整、尝试,通过实践来反思、进步、优化。
摄影手工书的创作给浙江的摄影生态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意义,不仅促进了创作与反思,同时也促进了对摄影书尤其是经典摄影集的阅读。每次摄影书评选的时候,我都非常有兴趣、充满激情地去观看,去翻阅每一本书。我觉得这对我一个做书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这些书可能还不成熟,但依然会非常打动我。
虽然要看完这十本民主森林可能需要花费一下午的时间,但我推荐大家找机会阅读相关的文章。我相信真正喜欢创作的人,喜欢做书的人,都会从中获得很多启发。
(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内容如有谬误,敬请谅解)
2023首届“杭州·国际摄影手工书双年展”征稿启事(点击投稿)
编辑审核 / 郭珈汐 李夏姗
来源 / 杭州市新摄影组织专委会
上一篇:做书人Vol.6/后藤由美:通过作品诉诸人类正在经历的苦痛难
下一篇:书展 | 摄影书的热度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