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时装模特》系列
Model series近期,展览《Show Time——孙瑞祥眼中的巴黎与时尚》正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展出。本次展览呈现了孙瑞祥初入时尚摄影时期的自由而率性的拍摄,这部分作品也是他后面创作的起点。2004年年底,孙瑞祥以模特的身份从上海来到巴黎,开始了在欧洲生活和拍摄的旅程——这是孙瑞祥个人的生命游历,而他拍摄的巴黎时装秀后台,则展现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荷尔蒙、欲望和美丽的时刻。
在这些早期的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中,美丽和虚幻共存,充满了浪漫和热烈的渴望。画面中三位模特不顾一切地奔跑跳跃,象征着那个时代不被拘束的氛围;模特深邃的眼眸直视着镜头,或是通过镜面反射形成与观看者之间的凝视和对望。当我们看这部分作品时,似乎可以在眼神交汇之际,进入了对方的生命。与此同时,人物或舞台之外大面积的黑白影调留白在作品中也多次出现……这些都打破了摄影的传统,使得作品充满了不羁与自由的气息。孙瑞祥曾经是秀场的模特,所以他的镜头模糊了摄影师和“客体”之间的界限,这就是他的世界,也是他的照片区别于其他摄影师的地方。
选自《时装模特》系列
Model series
观者可以依循策展的线索,与孙瑞祥一同游历这一时期的巴黎。在第一部分“梦想即将到来”中,多数作品是关于时装秀的开场和结尾,以及疲惫的摄影师,在炫目的聚光灯下,大家各自寻找机会按下快门。展厅分为两个区域,在一区域中,两米高的灯箱呈现了与模特几近同等大小的T台现场,观者能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舞台的光芒。随后的部分为“时尚亦舞台?”“后台:真正的偶像”和“生命的碎片”,此时的孙瑞祥如侦探般穿梭于秀场的人群之中,摄影的对象也转向为个体,生命的鲜活由此凸显了出来。观者进入展厅的暗场观看作品,如同进入一个神秘的舞台现场,模特充满活力的生命形象跳跃其间。此后,因为命运的眷顾,孙瑞祥与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相识,这让他更深入地走进了巴黎的时尚圈,而拉格斐对于影像的态度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孙瑞祥在巴黎大量地积累摄影画册和摄影展原作时,视觉上受黑白作品的影响很大,他用了很多黑色或非常白的高光,呈现出复古的影像效果。
选自《时装模特》系列
Model series
影像也生动地诠释了巴黎时期的记忆。2008年,孙瑞祥受香奈儿的邀请来拍摄后台,他尝试将小的卡片摄影机绑在相机上,以实验的方式记录了工作时的影像片段。十年后,卡尔·拉格斐去世了,这些记录的素材被重新组合,音乐和情绪,被加入到影像之中,也环绕了整个展厅的现场。这部影片是孙瑞祥动态影像创作的起点,我们也期待他新的影像作品在未来的展览中与观者见面!
文/肖瑞昀
Q&A
能否分享一下这次在厦门三影堂的展览内容。与过往的展览——例如在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上展出的作品相比,它有什么特殊之处?
孙瑞祥: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上展出的作品是从刚开始拍照到回国之后的阶段作品,我们挑选作品并融合起来,串联成了一个故事。展览之间会有一些重叠的内容。过去的展览体量没有这么具象,每个章只节选了部分的作品,而这次,由于法国策展人Mehdi的视角,每个篇章的选择角度都比较独特——在我看来是选取了比较有法国感觉的照片。
选自《时装模特》系列
Model series
作品中既有为品牌服务的拍摄,也有个人自觉的艺术创作,那怎么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孙瑞祥:这次展览的90%以上的作品都诞生在给品牌方提供拍摄之前。当时,刚开始想要学习摄影,在没有被雇佣、没有任何拍摄许可的情况下自己摸索,用实验的方式去拍摄。这些作品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品牌方对自己的关注,并拿到能够为其提供商业服务的机会——现在看来,这些早期的作品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在媒体上的使用。当我开始真正为品牌服务,顾及品牌的影像需求和媒体应用的需求后,便很难像之前那么自由地创作了。我比较偏向于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创作方式,所以这次展览更多地展出了这些早期的作品。
选自《时装模特》系列
Model series
那会有一些拍摄期间的趣事或者印象深刻的瞬间分享么?
孙瑞祥:三个男人一起跳这张照片,代表着那个时期的勇敢、不计后果的摄影状态。现在回过来看,品牌的开秀场会花很多钱,做很多准备,要确保万无一失地展现作品。而我的这种拍摄方式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如果中间有人跳起来后摔伤了怎么办?有人把衣服弄坏了怎么办?把已经安排好的东西弄出了差错怎么办?这些问题是我在为品牌方服务之后才开始考虑的,这并不是我一个人拍摄的行为——但在当时的时代氛围就是这样。现在是一个更加严谨的时代,会把一切的细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会让摄影师有那么高的自由度。
选自《时装模特》系列
Model series作为一位在国内、外从事时尚摄影工作的摄影师,您觉得它们在时尚摄影领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孙瑞祥:回到上海,我和时尚品牌的合作比较多,最近则是在做个人的项目。国外的拍摄希望看到摄影师身上的个性存在——可以通过照片去寻找其背后的拍摄者,可以了解摄影师的性格和背景。特别是在巴黎,人们更希望看到与众不同的人。
但回到国内,大家似乎更追求平衡: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个性是排在潮流之后的。现在大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在观看时尚平台上的摄影作品时,很容易混淆不同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它们看起来的感觉都差不多。如果这一两年某一个风格的作品出现得比较多,那所有的合作方就会去选择类似的拍摄方式,例如,他们也会问我能否使用小的胶片相机配合机顶闪光灯来完成拍摄,从而放弃以前使用自然光的风格/放弃以前使用严谨布光的风格。大家更多地去把拍摄者的意见排在拍摄之后。但当时在欧洲,拍摄者的创作思维是排在第一位的,并且,不同的平台之间是比较介意同一种风格的。
选自《康朋街工作室》系列
31 Rue Cambon series那对于新入行的摄影师来说,如何能够接到工作委托,并拍摄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呢?
孙瑞祥:对于刚入行的摄影师来说,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自己到底是想要被工作认可,还是被自己认可。如果你想要被工作认可,就需要满足不同合作对象的期望值,去揣测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这样,你的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通过时间来慢慢达到。但如果你想要遵循自己,证明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有价值,那就要更辛苦一点,要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对象都会认同你,如果你运气够好,可能会有一两个特别认可你的人会坚持和你合作,但也有可能你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可。
选自《时装模特》系列
Model series能否谈谈卡尔·拉格菲对你的影响?
孙瑞祥:我的运气比较好。刚刚成年 ,就在巴黎接触到了他和他的工作室,并向他学习了一些工作的方法。他对我的影响有两点:第一是认识到个人风格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摄影还是其他的工作。如果你想走偏艺术一点的道路,或者想有个人成就的话,那就要选择走自己的道路。卡尔·拉格斐选择的道路一直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他不会顾及当下流行了什么,这点对我的影响是比较深的。
第二是他对于书籍和与摄影相关的各种知识的积累。他的习惯就是不论本周或是每天新出的媒体评论、摄影书籍或者是其他的周刊,他都会去收集,阅读和评论。当时,我也有机会在工作的同时去大量地阅读这些书籍,从中汲取一些适合自己的或是一些并不是特别理解的观点,然后慢慢地将其融合成自己的风格和认知。
那他给你留下的最深记忆是什么?
孙瑞祥:拉格斐对摄影有着非常强烈的热爱,并且有着很敏锐的认知。我在拍摄了两年多的秀场后台后,就把自己的工作积累打印成了一本小册子,然后在遇到他的时候就给了他,他很快地阅读完,并且通过工作人员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他觉得这些东西拍得不错,问我是否愿意去为他工作。我当时很惊讶,他会对摄影作出评论,并且愿意在媒体上介绍和推广年轻的摄影师。很多人觉得他的工作范围比较广,在摄影上的风格却并没有那么突出。但在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我慢慢地体会到他对摄影语言的独特理解。并且,他对自己喜欢的摄影风格有着特别的直觉,当时的自己可能并没能读懂自己作品中的某些东西,但他却可以很快地帮我整理和归纳出来。包括动态的影像短片,他也是走在比较潮流的前列——当时刚刚开始兴起视频短片,他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数码卡片机了。
选自《时装模特》系列
Model series除了静态的摄影外,你还去纽约学习过电影的拍摄,而这次的展览也呈现了一部你的影片,那能否分享一下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
孙瑞祥:这部影片也是十多年前,我在帮他们拍摄后台工作的时候完成的。当时看了很多“网络时尚”电影,就开始尝试将小的卡片摄影机绑在自己工作的相机上,以实验性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工作。但在十年之后——2019年卡尔·拉格斐去世,我才把这些素材整理了出来。
一个纪录片,需要时间的发酵,它不是一个时效性的东西。在经历十几年的发酵之后,突然有一天,我得到了他离世的消息,自己才回忆起来有这样的一段故事,自己情绪才融入到了这段影像里面,它也才有了完整存在的意义。不然的话,它可能就只是一个描述当时发生的事情,描述现在流行的东西。我觉得不管是静态的摄影,还是动态的影像,除了时间和空间外,还必须要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情绪在里面。如果情绪这一块没有达到的话,同样的一张照片在当时展出或是在现在展出,它是会有很大的区别的。
选自《时装模特》系列
Model series那你怎么理解静态摄影与动态影像之间的区别?
孙瑞祥:在读了一些摄影和电影的基础理论之后,对于动态影像和静态摄影之间的区别,我觉得要考虑到时间的维度:在静态摄影中,时间的维度需要依靠一些非影像的描述才能体现,或是在一个静态上使用多张影像——这就和动态影像的体验不一样,而在电影或者视频中,时间是随时随地都要去考虑的问题。动态影像在时间上的信息输出要比静态摄影更为精准一点,而静态摄影虽然时间性比较模糊,但是其想象的空间可能更大一点。动态影像更需要预判,而且给出的信息也更为精准,所以它很难没有章法地去实验,还是需要比较严谨的构思;但静态摄影则像一个词汇或者一个短句,可以比较模糊,可以表达一种无法用语言传达的感觉,更有空间,能让人想去猜测。
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影像类的创作?
孙瑞祥:我们今年已经拍摄完了一部实验短片,目前还在后期制作中。这部影片是以情绪为出发点,然后将 其翻译成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状态。在今年的十二月份会有个展览展出。
文章在《数码摄影》十一月刊发布
· 展览现场 ·
展期:2022年10月1日 - 12月11日
地点: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二号楼裙楼三层
· 关于艺术家 ·
年度重磅 抢先预览
三影堂厦门正在展出
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
合作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