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摄影书》(Understanding Photobook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Photographic Book)
《看懂摄影书》(Understanding Photobooks)由作家、摄影师约尔格·科尔伯格(Jörg Colberg)执笔,是一本可读性与实践性极强的操作指南,可以帮助业余爱好者无门槛地上手。
此书是为制作者和艺术家编写的,它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摄影书的图像、概念、顺序、设计和制作,意识到这些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而做出一本满意的摄影书。
何为“摄影书籍”?
文 | 约尔格·科尔伯格(Jörg Colberg)译 | 刘泊君
一般性问题:何为“摄影书籍”?
摄影书籍是指因内含照片而被人阅读的书籍。在摄影界,摄影图册被广泛简称为摄影书,这也是本文采用这一术语的原因。当然,你也可以这样称呼任何包含照片的书籍。不过,即便有人会因为图片而欣赏一本烹饪书,绝大多数人可能只是为了食谱而去翻阅它。与大多数书籍不同,摄影集的制作始于拍摄照片开始,其他包括文字在内的大量内容,都是后续添加的。在“摄影书籍”这个大类中,还包括几个小类,如相册、图录和专著。本书将只讨论专著,原因如下。
随着模拟摄影被数码摄影所取代,相册已经成为过去式。以前,人们会购买空白相册,然后将照片放进去。现在的相册则大多以数字形式存在,如电脑或手机上的文件夹,或Flickr或 Facebook等网站上的在线相册。
从概念上说,相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摄影书籍。它通常是由时间造就,并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历史,制作者挑选出一些照片来编辑它。一本相册大多包含了生活中快乐的、值得纪念的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相册成为了个人的宣传品,我们也不希望在其中看到不开心的时刻。最重要的是,相册几乎不会为了出版而制作。它们是独一无二的物品,也没人需要了解制作的规则。
图录是围绕摄影师的回顾展或个展来制作的,无论他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都可以作为一种调查,来让读者/观众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在图录中,除了探索艺术家的生平或展览之外,通常没有叙事性的弧线。例如,通常会为了博物馆的展览而出版一本图录,其中包含展览的照片和由策展人等专家撰写的文章。摄影师可能会参与其中,但仅限于选择参展的作品。而且画册中的每张照片都是独立的,如果你撕掉其中某一页,也不会对书的整体功能造成太大影响。
这样,我们就只剩下专著了。请注意,在下文中使用“摄影书籍”一词时,明确地排除了相册和目录。
与其试图定义何为真正的专著,不如讨论一下它们的功用。首先,如果你从这类书籍中移除一张照片或一页纸,你将面临改动整本书的风险。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每张照片与另一张照片之间的特定位置,如在其旁边、之前和之后。照片的摆放位置和整体设计形成了一个连接组织,这样整本书不仅仅是各部分的机械总和。在《出版摄影》(Publishing Photography)一书的序言中,杜威·刘易斯(Dewi Lewis)将这类摄影书描述为“试图将摄影本身作为一种视觉交流媒介”的书籍。明确指明书籍的重点在于摄影,照片本身承担着大部分的责任。摄影专著的特殊之处在于,无论文字多少,它们通常在传达信息的整体中处于从属地位,这也是它与其他主要以插图为主的图书的不同之处。换句话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只需通过观察照片就能理解摄影书籍中的信息。毋庸赘言,文字的作用也是由相关摄影作品决定的,我们将在本书中看到如何处理文字的例子。
摄影书籍与影展
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与照片接触的不同路径,它和摄影书籍呈现同一作品的方式的区别很大。
首先,对照片的整体表现有很多种形式。展览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照片被装框后放置其中。策展者必须关注空间处理、在哪儿以及如何悬挂照片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类似为摄影集排版那样,他们必须仔细考虑如何安排这些照片。但二者的相似之处也就仅此而已了。展览的寿命有限,结束后照片将从墙上取下来,然后是另一个展览。然而,摄影书籍却没有这样的保质期,它的寿命由其物理特性和处理方式决定。保存得当的话,它能够存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翻阅那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摄影集,也能看到那些展览早已成为过去的的摄影集(想想1930年代末现代艺术博物馆沃克·埃文斯的作品吧)。
观众进入展陈空间,观看墙上的照片;而把摄影集带回自己家中,成为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怎样接触到一本影集,以及如何、何时、多久看完它,都可以完全由观众自己决定。更重要的是,影集通常是一种私人物品,在任何时候都只能独自观看。这一点就与展览截然相反了:观众们参观的大多数展览基本上都是一片空白的空间,几乎没有家中的舒适感。
将摄影展和摄影集用人体解剖学中的不同部位来理解很有帮助。摄影集存在于人的双手和双眼中,展览则是围绕着短时间内双腿所能覆盖的范围来构建的。与影集相比,观众在展览中可以离照片更近或更远,因此展览中的照片尺寸往往比书中的大得多。只有在相对较远的地方(几码)才能看到这些大照片的全貌,如果印刷得够精细,靠近墙时还能欣赏到一些细节。
这种将大幅印刷品挂在墙上的纯粹物理性同摄影集相比,人与照片本身的接触时产生的心理感受变得截然不同。大型摄影集确实存在,但与当今许多当代艺术家为艺术博物馆、画廊或收藏家家中的墙壁制作的作品比起来,仍然显得较小。下图是相同的两件作品——洛伦佐·维图里( Lorenzo Vitturi)的《达尔斯顿解剖学》和梁思聪(Sze Tsung Leong)的《地平线》——分别在展览中和书籍中不同的呈现方式。
洛伦佐·维图里的摄影集《达尔斯顿解剖学》封面,以及书中的两幅插图。
纽约市Yossi Milo画廊展出的洛伦佐·维图里的《达尔斯顿解剖学》。托马斯·塞利(Thomas Seely),Yossi Milo画廊提供。
同翻阅摄影集的情况一样,谁都无法完全控制观众将如何参与展览、在每幅照片上花费多长时间、会从左向右还是从右向左移动,会独自还是搭伙来参观展览。摄影集就不一样了,作者更能决定观众的观看顺序。不管是哪种情况,需要依次观看的照片都会被放在一起。但是,书中的排版比挂在墙上的顺序更能限制观众的活动。
摄影展和影集之间的所有这些区别都非常重要。通常,一个摄影项目既可以做成展览,也可以出版摄影集(尽管某一种可能更合适),但是其实际呈现方式将会(或者说应该)有所不同。摄影书籍根本不算是展览,而是以摄影作品为中心的独特媒介。在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的《在画中:自画像,1958-2011》(In the Picture: Self-Portraits, 1958-2011)一书的后记中,理查德·本森(Richard Benson)将上述差异描述如下:
摄影书籍成了李·弗里德兰德所说的“终极场所”,是一种持久的视觉结构,而非只能短暂观赏照片的画廊展览。它可以反复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已经非常熟悉的东西。在短短一瞬间(通常不超过百分之一秒),一张照片就能收集到大量的信息。我们本以为在墙上或电脑显示器上一眼就能看清一切,这是多么天真啊。书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长时间阅读,并反复回味。照片可以成为我们的老朋友,随着深入了解来无穷无尽地展现自己。
这种“终极场所”的观点可视为对摄影书籍的一种普遍激励。本森清楚地阐述了使摄影书籍成为传播作品的既定方式、并与受众进行深度互动的原因。
作为物品的摄影书籍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摄影书籍,我现在想把它作为实体来重点讨论。摄影书籍是一本书,它有许多经常被忽视、但实际上需要考虑和理解的重要特性。任何希望了解摄影书籍的人都应该花大量时间来研究,尤其是它们的制作过程,从中可以学到很多。
现在从你身边的书架上拿起任意一本摄影书,然后打开它。无论你选了哪一本,它的具体属性都可能与其他任何摄影书都不一样。尽管乍一看,多数摄影集非常接近,其实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物品。
很明显,摄影书籍是一种可以拿在手上处理的物品,这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是如果未能认识到这一简单的基本道理,你不可能真正理解摄影书籍,尤其是它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就拿你选的那本书来说吧。我无法知道它的任何具体属性。无论哪本书都有一定的大小和重量:它可能是相当轻的软皮书;也可能是较重、较大的精装书。封面的手感很特别,可能还有封套。
打开书的第一页(如果是精装书就是引人注目的扉页)。人们通常不太重视这些页面,因为它们只是装饰性的。扉页通常与书的主体纸质不同,上面可能有图像或图案,也可能是单色的(通常不是白色)。精装书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有扉页。
翻过第一页,你就会看到你认为真正的内文(尽管我猜,从现在起你会更加关注书的扉页)。接着翻页,你会注意到书页在手中以特定的方式移动。纸张会产生光滑或粗糙的触感。它还有一定的厚度,导致书页易于或不易被翻动、被折叠。整本书可能将使用同种或不止一种纸张。
到此为止,我所说的一切都与你那本摄影集中的照片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书的大小和重量、装潢形式、书页翻动的难易、纸张的触感......所有这些特性都会对阅读产生影响,也会影响你对这把书的看法,尽管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先来看看尺寸。一本书的大小决定了你怎么来翻看它。如果你有一本又大又重的精装书,无论是把它放在腿上还是举在面前看都会很不舒服,此时就需要一张桌子了。而另一本平装小书则很容易在手中保持平衡。
像之前说过的,这些还与照片无关,我一直在谈论观众拿着书看的实际体验。相比之下,同一本书的电子版就很不一样了,它失去了所有这些物理特性。
事实上,接触电脑屏幕和书本很不一样。不管是带鼠标、键盘的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还是通过滑动屏幕来操作的平板电脑,阅读实体书和电子书的经验都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此暂不讨论电子书。
摄影书籍的实体性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关系到人们如何与它产生互动体验,还因为其材质对书籍的制作、销售和认知方式都发生影响。例如,精装书通常制作成本较高,所以定价必须高于平装书。
价格和材质对看待一本书的方式有较大的影响。一本廉价的平装书与一本昂贵的精装书手感截然不同,如果材质珍贵,精装书使人心理上感觉更有价值。这也成了摄影书作为收藏品的切入点,它的价值取决于多种因素,货币价值只是其中之一。
摄影书一般使用光面、半光面或亚光纸张印刷,除了具有特定的触感外,也会使照片产生某种特殊效果。
照片的外观不仅取决于纸张,还和印刷质量有关。如果印得好,图片仿佛会“发光”;反之,图片会缺乏一些细节,比如阴影区域可能有点浑浊。
剩下的就是正文了。先是扉页;之后可能有几篇文章(通常在图片之前或最后)。如果你不是一名平面设计师,你可能不太关注文字排版的方式,如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文本的组织方式等。
在编撰一部影集时,刚才阐述的诸多因素都要考虑在内并做出决定,而这些是读者注意不到的。当然,如果你是一位想出书的摄影师,就会突然面临上述问题。应该怎么做呢?这就是本书的主题——教你如何经过深思熟虑、制作一本摄影书籍。
即使你对出书不感兴趣,下面的章节也会让你以更精细的方式接触摄影书籍。也许你是一位收藏家,想得到书籍鉴赏的建议;也许你只是想知道一本书的制作过程,从而更好地欣赏它;也许你是一位评论家,想更好地了解这一媒介。
为什么一本摄影书籍的方方面面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走捷径有什么不好?走捷径通常会产生问题,即使意识不到捷径,也会觉得“不对劲”。
比方说,如果书的印刷质量很糟糕,照片的视觉效果就很差,可能浑浊不堪、毫无生气。类似Blurb公司这样的所谓“按需印刷服务”(POD)的一个常见问题是有色差,整本书可能偏绿色、洋红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一本黑白的书可能偏向了洋红。读者可能不明白是怎么原因,但也能发现这个明显的问题。书籍还有其他常见问题:如果装订不牢固,书页松动,可能会散架;精装书由于太笨重而很难打开,不容易平放在桌上。
除了材质,还有一些问题:你可能因为兴致缺缺而无法一口气看完整本影集。你会想:真的需要那么多照片吗?真的要用这么无聊的格式吗?它是不是应该......?你可能说不上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但就是不对劲。
以上所有这些问题一般都是走捷径的后果,归咎于编者的决策失误。
相反,如果一本摄影集制作精良,你会忽视制作过程中的要做出的诸多重大决定。归根结底,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即使非专业人士也能发现摄影集的问题,只有专家(设计者、装订者、编辑)才深入了解一本完美摄影集的特性和细节。
然而,你不需要成为专家也能欣赏摄影书籍。你不必懂平面设计,也会发现让人一目了然的文字布局是如此吸引人;你不必成为书籍装帧专家,也能注意到 为使书籍易于操作而采用的各种小技巧。读过本书后,你不用成为平面设计或书籍装帧方面的专家,不用知道一本书是如何制作的,也能很好地欣赏一本摄影集。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打算制作自己的摄影集,你也不需要成为平面设计师或书籍专家。这不是我们的目标。相反,你会得到很多指点,从而了解如何处理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各种问题,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如何着手制作摄影书籍
鉴于此,我们再来重申一下本书的目标:帮助出书者了解书籍制作的各个方面,哪些是重点,哪些需要花费时间,哪些问题要尽量避免。制作一本摄影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你只要对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心中有数,就不用担忧。与摄影项目一样,摄影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在你眼前显现。
由于时间在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使用电脑工作可是大大的不利。如果你想直接使用Adobe Lightroom软件中的书籍模板,那你最好立即关闭电脑。在编书过程中的某些阶段确实要用到计算机,但那必须等到摄影集在你心中成型了才可以。同样,如果你正在使用Blurb或其他公司的“按需印刷服务”(POD),请暂时停止。撇开严重的质量问题不谈,只是在屏幕上把图片拖入一个很小的模板,再加上较少的纸张种类,很难做出一本优质的影集。在实际排版时,这些选项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即使对于想制作高端影集的人来说,Blurb等公司倒也并非一无是处。但是你对成品毫无预料、工具也不能提供应有的选择,可要谨慎了。
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我将重点关注摄影书籍作为媒介是如何工作和运行的。分析这种媒介是如何工作和运作。在“聚焦”部分,我将详细介绍一些摄影书籍样例,突出其重要特性。对这些书籍的研究也贯穿了整本书。为了写作,我采访了许多在此领域工作的人,有编辑、设计师、制作人、出版商、评论家,当然还有摄影师。鉴于其不同的专业背景,每个人都会以特定的方式来制作摄影集。我也将在多位专家的帮助下审视每本书。总之,他们将帮助我们对每本摄影书都要更加深入的了解。
文章
Jörg Colberg, Understanding Photobook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Photographic Book, Focal Press, 2017。
作者
约尔格·科尔伯格(Jörg Colberg),作家、摄影师和教育工作者,哈特福德艺术学院,《良心摄影》(Conscientious Photography)杂志创办者。
译者
刘泊君,美术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艺术鉴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