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创新楼是一栋14层的建筑,为退让出场地西北侧一栋住宅楼的日照通道,整个建筑形体由矩形沿对角线被逐渐削减为直角三角形,并在体量东南侧形成了由低至高层层叠退的屋顶平台,如同一座几何化的人工山体。工作室所在的建筑11层刚好位于退台体量的最高层,室内平面呈一个由南至北逐渐收窄的梯形,东南角是一大一小两个相连通的室外屋顶平台。
▲ 从文兴西街看19号院创新楼 摄影:袁智敏
▲ 19号院创新楼北侧 摄影:袁智敏
西侧及西北侧固定设置了独立办公室、会议室和楼、电梯及卫生间、茶水间等辅助用房;考虑到斜边对布置工位造成的空间浪费,集中办公区紧凑设置在规整的西南侧,并由一条中走廊将其与电梯厅、会议室等区域便捷相连;东侧空出的三角形区域由北至南渐次布置了若干沉浸式体验区和主题作品展示区;沿着长长的斜边幕墙,是“仓储展架”式的线型工作模型展区;由斜边尽端的东南角出至室外,则是拥有东、南、北三个方向北京城市视野的休憩活动亭台。由此形成了一组集作、储、观、游、憩合一的多功能空间。


▲ 工作模型照片 摄影:袁智敏
▲ 工作室布局平面图 制图:姜汶林

▲ 工作室布局轴测图 向右滑动观看>>位于入口门厅的沉浸式体验区一由乐高2号(2008年完成)和6张竖向转屏拼成的 “胜景城市图”(2020年完成)组成。微小与宏大、立体构成与平面图景,共同形成了入口对景。转屏背面亦可作为日常钉图板使用,根据不同需求旋转形成不同空间。
▲ 沉浸式体验区一 摄影:侯新觉
▲ 乐高2号与“胜景城市图” 摄影:侯新觉紧邻的沉浸式体验区二由“聚落”套椅(2015年完成)和驻西班牙使馆项目(2011年设计)遮阳构件的1:1.5模型构成。二者相对设置,形成了“内聚”和“外观”、“看”和“被看”的有趣对话。建筑师们在这里聚而落座,读书讨论,成为遮阳窗里的一道风景。
▲ 沉浸式体验区二 摄影:侯新觉
▲ 沉浸式体验区二 局部 摄影:郭文嘉沉浸式体验区三重点展示了工作室近年的上海博物馆东馆竞赛项目(2017年设计)。1:50的局部剖切素白模型如同空间中的庞然“异物”,又巧借条凳形成了一个独处冥想的半围合空间。通过模型上的洞口,遥见对面徐徐展开的蓬莱阁立面测绘图(李兴钢1989年绘制),二者共同提示着对人工与自然所构成的理想世界的追索。
▲ 沉浸式体验区三 摄影:郭文嘉
▲ 沉浸式体验区三 局部 摄影:侯新觉在沉浸式体验区二、三之间,以“经验”、“人居”、“尺度”、“密度”、“秩序”和“自然”6个关键词为线索,串联了12个工作室近期项目的模型和展板,作为主题作品展示区。它们或大或小,或水平或垂直,对空间进行着区隔和连接,两两对话,层层展开。
▲ 主题作品展示区 摄影:郭文嘉:北京市西城区
竣工时间:2020年8月改造面积:500 平方米设计团队:李兴钢 姜汶林 袁智敏 侯新觉 邓建祥 孔祥惠结构顾问:董越施工顾问:颜建明制作厂家:北京博时文仪家具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中科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侯新觉 郭文嘉 袁智敏视频拍摄:张玉婷 袁智敏视频剪辑:孔祥惠展讯+书讯:“胜景几何:一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工作现场”展览将于2020年9月16日下午正式开幕,届时新书《行者图语》《胜景几何论稿》《李兴钢2001-2020》将同步发布。配合展览开幕及新书发布而举办的 “观想做:中国建筑师工作法的传承与实验”学术沙龙将于2020年9月26日下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