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力于以摄影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 盖瑞·维诺格兰德
换个角度看问题,《民法典》给摄影爱好者带来的束缚其实是一次反思机会,让我们想想这些问题:
-我们摄影的概念是不是过多被新闻/报道纪实的刻板印象所裹挟?-纪实摄影是否真的只有人物、故事、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路径?-有注意到“新纪实”吗?-有注意到“社会风景”吗?-即便像某些争论一样,不拍人和故事不能算纪实,作为爱好者你是否必须要固守在“纪实”?新闻记者们拿了拍陌生人的“特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与大家划清了界限——爱好者们,请不要一走上街头就化身为跑新闻的,你还有更多的拍照思路:-
02公共空间创作指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法典》在倒逼人们在公共空间拍照的摄影语言。“在街头抓拍陌生人”从来都不是在公共空间拍照的唯一解,纵观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和当下自己工作室的创作,不难看到这些操作: 空景 拍摄空景并非生硬地回避人物,而有一套相应的拍摄理念。摄影从来就不只为“讲故事”而生,即便讲故事,人物更非必须。空景中我最先想到的李·弗里德兰德花费数十年拍摄的项目《America by car》。他驾驶自己的车在美国各地旅行,在驾驶室中以极其主观和个性的视角,记录下了美国社会的城市和村镇。这种拍摄方式几乎没有包含人在内,却照样能充分反映出社会形态和人的生存状况。© 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
《America by Car》
在摄影史中,他的这种纪实方式被划归为“新纪实”。新纪实中有许多摄影作品并不在街头猎奇,不代替观众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在另一个试验田“新地形”中,空景则更多被实践。“新地形”关注的是人类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拍摄美国社区空景的托德·希多(Todd Hido):
© 托德·希多(Todd Hido)
大桥英儿喜欢用日本空旷城乡环境的自动贩售机讲故事:一般它会用长曝光、剪影等方式来达成。
-
03做守法公民,也做思维开放的创作者说民法典对摄影师们完全没有影响也是不可能的,许多摄影师就是靠“陌生人的脸”吃饭的。比如马格南摄影师布鲁斯·吉尔登Bruce Gilden,中国摄影艺术家冯立、街头摄影师刘涛等:-
04
小结《民法典》时代,的确给了我们在公共空间拍照一些束缚,但这种情况也倒逼了我们许多反思。本文总结如下:-在公共空间拍照,并非只有纪实摄影一种;-纪实摄影重点并非只能“抓拍陌生人”,可以参考“新纪实”;-“社会风景”也是记录社会的方式;-反思“拍陌生人”是否为你拍照的必须,反思自己是否对某类摄影有刻板印象?-构图中有许多巧妙回避肖像权问题的方式;-回避陌生人肖像不只是妥协,也有可能是全新摄影语言的起始。依然祝大家可以enjoy在街头拍照。-end-| 场所标本| 摄影课堂 |照片书
| 探物所 |
| 原画册+ | 韩松和他的朋友们 | 荐图 | 社群 |
摄影和艺术干货。
主理人 - KKM
策 · 文 · 设-KKM 编辑-蒋睿
-延伸阅读-街头摄影,不止决定性瞬间(一)从沙龙到艺术 | 街头摄影,不止决定性瞬间(二)街头手摄锦囊 | 街头摄影,不止决定性瞬间(三)照片书 | 我的拍摄范围缩小到了1000米内靠 “造假” 的摄影,凭什么被称为艺术?-当期力荐-在摄影史中学习当代艺术和观念摄影的完整解读《给每个人的摄影史》已经更新完毕,随听,倍速,自由回顾全系课
后期课
开启一年陪伴式学习
点击了解详情,扫码直接查看摄影史课程,了解更多摄影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