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过半,上半年workshop课程基本闭幕,正式学员社群仍会长期保持联系,继续组织技术交流、答疑活动。
我是崔宏强,常驻山东的中国职业建筑空间摄影师,美国GettyImages、华盖创意签约供稿人。
2011年开始接触建筑类摄影,2017年,我向从政府机关递交辞呈,以个人实名品牌形式,全职从事建筑摄影的工作和研究。此后,迄今独立完成了大约两百套大中型商业项目的拍摄工作。
工作室今年计划开展两次培训业务,因某些特殊原因,本次下半年季课程招募,比预计提前了一段时间。
很多朋友问,为什么要开课?
从2015年起,笔者就在本地开班讲授摄影。体制内机关”浮沉“多年,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沟通表达的基本能力都还尚可。另外,笔者有个随时思考记录笔记的习惯,从业几年,积累了两千多篇心得思考。
常言道,教学相长,因为讲课,过去的思路变得更清晰起来。通过交付这些知识,我的圈子朋友也更多了,人脉资源更广了。
不得不说的是,通过课酬的收入补贴,弥补了项目拍摄B端企业客户回款周期长、现金流不稳定的问题,让我得以专注于更合适的商业项目,也有更多的时间拍摄非商业个人项目(Personal Projects)。
有关课程的特色
目前,放眼国际,中国建筑和室内摄影市场发展潜力是最大的,美国居中,欧洲较差。但是美国人的拍摄技术手法是最先进的。笔者在美式闪光灯技术概念中,结合了国内市场项目情况,总结了高效的布光方式。同时也介绍了其他几种最为复杂的多灯闪光技术。
近两年,除了拍摄,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商业数字媒体营销,就是早年常说的网络推广。目前各平台百家齐放、多元化发展,但规则迥然不同。在增长黑客理念的指导下,任何一门生意,大到巨头企业,小到街边的糕点铺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不断放大势能,取得业绩的快速增长。笔者曾具备多年商科和计算网络工程专业背景,在课程中也会谈到在商业建筑摄影数字营销里,有哪些思路,可以让新人摄影师真正踏入市场。
课程结束之后,技术讲义汇总成一本小书(非卖品),内部学员人手一本。社群也会长期存在,答疑指导,群聊技术讨论。
长期社群讨论交流
我深知任何一件事情,都很难尽善尽美、让每个人满意。尤其是知识的交付,任务很重。如有一些朋友愿意给出肯定,说我没”割韭菜“,我就很满足了,再次向大家深表感谢。
努力实现课程的利他价值,不容易。希望参与课程的朋友,都能有所收获。
我曾经在上一篇文章中写过,当您觉得掌握了技术,可能距离成熟的职业摄影师还有不少距离。起码我们还需要多年耐心的样片积累,并在项目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成长。
下面这条视频号,是年初为【上半年季】的课程录制的。
有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了解过往技术文章:
技术思考与案例 | 不同室内空间摄影项目中 对自然光和闪光的区别应用
课程大纲
讲师资料
姓名:崔宏强
微信号:cuihongqiang8899
微博:@建筑空间摄影师-崔宏强
站酷作品案例:http://frankc.zcool.com.cn/
视频号:建筑摄影师崔宏强
工作室主页:www.cuihongqiang.com(仅支持电脑端访问)
课程安排
首课时间:8月30日左右(可能微调变动)
学习平台:腾讯课堂直播。在线学习。录播可回放。结课后视频统一网盘发放。
学习周期:共计大约12课时。学习时间通常定在晚8点开始。
课酬费用
早鸟价(种子优惠)人数:开放5位。注:早鸟(种子优惠)5人,按照上一期学习价格。本期标准价招募费用将比上一期上浮大约15%。
早鸟价人数:开放10位。
标准价人数:开放15位。
晚鸟价
人数:总30位往后。
具体价格表,请联系工作室小助手:繁溪。
有关技术交流问题,请添加:讲师微信。
转发本文到朋友圈,截屏发给繁溪,可以学习上一季课程的试听课。
讲师以往项目案例
其他常见问题(FAQ)
1、课程适合我吗?
课程适合:准建筑摄影师、其他门类职业摄影师(人像、产品)、建筑景观或室内设计师、以及不动产行业人士。
因课程属于商业摄影课程,建议具备摄影基础知识,完全零基础者慎重报名。
2、报名流程是什么?
扫描助理二维码添加微信,确认报名者姓名、微信号、缴纳课酬锁定报名。等待建群。
3、课程是否可以回放,是否可以线下咨询老师?
可以回放。可以长期获得讲师指导。
4、课程是否可以退课或调整?
本次课程缴费确认后不可退费,请确认后参加。可以调整为参与下一期学习。
5、线上课和线下课的区别?
线上课程以易懂的讲解为主,搭配部分后期实际演示。
未来的线下实战课程,将以现场环境中的实战演示为主,敬请期待。
--END--
崔宏强 Cui Hongqiang
常驻山东的中国职业建筑摄影师
创办有 Cui Hongqiang 工作室 / 繁溪建筑摄影
关注建筑、景观、室内空间的高品质商业摄影,与相关领域文化传播。
【个人联系方式】
Wechat:cuihongqiang8899
Mail:hongqiang.cui@foxmail.com
查看更多文章,请点击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