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 | 《地球最后的夜晚》:影评人的看法,从10分到4分都有

发布时间:2024-10-23     点击量:

影向标

第一百七十五期

《印度暴徒》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陆支羽6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米叔这个角色的反复挣扎还是挺有意思的,亦正亦邪、亦黑亦白,是一次寻求突破的诚意塑造,尽管类似角色早有珠玉在前。2.没有《巴霍巴利王》那么开挂,战争场面也无甚新奇,但还是让人忍不住感叹,我们恐怕早已赶不上宝莱坞的工业化水准,更别提好莱坞了。

2.刘宇清6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如果离现实太远,印度电影对中国观众的魅力会大打折扣。就神话而言,《印度暴徒》远不及《巴霍巴利王》。抗英神剧和抗日神剧一样不受待见。

3.大奇特4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还是米叔的现实主义电影更能打动我们,这部跟我们的抗日神剧没何区别。剧本写得倒是挺工整,但情节老套、冗长乏味,节奏也不连贯,难以想象原版160分钟会是何等面貌。除男女主角外,人物都没丰满起来,男主角的动机很随意,且都能在预料之中。电影关心的只有场面,从技术上讲,它确实具备了一定工业水准,不过很多镜头都在明目张胆地copy《加勒比海盗》。

4.风间隼4

影评人。

抗英神剧,连英国人之间都说印度语,还不如我们的抗日剧。跟米叔《芭萨提的颜色》一样,沉醉在肤浅的正义感中,剧情深度和场面都不及他当年的《印度往事》。米叔过分享受在片中翻云覆雨的乐趣,犯了跟姜文《邪不压正》一样的毛病。法蒂长得真快啊,都认不出了。

《断片之险途夺宝》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大奇特1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宿醉》的私生子,私生女《闺蜜2》又有了一个弟弟。

《云南虫谷》

1.陆支羽3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这样的任务型打怪,早已见怪不怪。2.倒没有预想那么差,关键在于创作上的懒惰。

2.大奇特2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鬼吹灯》青春版,听说是有两部套拍,没上一直接上了二。结果只顾着堆特效、讲奇观的眼球轰炸。完全不重视剧情的前情和结果,全片索然无味。选角亦失败,年轻演员不仅毫无魅力,对着绿幕表演木讷空洞,角色之间也无火花。胡八一的口头禅就是“跑”“走”,教授是什么都懂,危急时刻还在不停讲解。

3.风间隼2

影评人。

目瞪口呆看了110分钟几只盗版印第安纳·琼斯和盗版拉在自己国家的边疆装外宾。这也罢了,为啥“云南虫谷”里的人说四川话?不会跟我说要致敬还珠楼主吧?以及,导演“非行”的意思就是“不行”吧……

《来电狂响》

得分6.0分

1.李东然8

前《三联生活周刊》电影记者,专栏撰稿人。

原版故事好骨架留下,带着情感的血和肉全是土生土长,尤其须赞美的是那份善意。看着月亮做一个和解的洒脱,换成中国社会的人情冷暖,暖就尤显珍贵。当然作为一部直给商业片,表演到位,台词风趣,难得的是面对那些并不符合简单商业片语境的棘手现实,不仅不回避,是迎着问题地去解决问题,爱情不一定完美,也不一定战胜一切,但起码它还是那么有分量地存在着,和尊严、亲情一样,组成所谓人生的意义。

2.独孤岛主7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同样是提出问题,有明确的解决方式,这一点从电影所面对的各方面语境来看非常中国,同影片的剧作背景移植一样,见得出当代人心的乱党与清流并存,也毫不避讳空浮调笑,反而成了也许无意的妙笔。

3.闵思嘉7

影评人。

还是可以鼓励一下,虽然有我们都知道的原因而无法再深入挖掘(或有删减),但还是尽力在做中国式家庭的问题展现,关于女性形象的描述有窠臼,调度有些平,以室内剧向社会群像拓展是不错的设定。关于同性的部分展现得非常巧妙而隐秘。作为翻拍而言,确实做出了不错的尝试。

4.谭政7

电影学者,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策展人。

影片是对《完美陌生人》出色的本土化,只是没有把空间限定死,人物之间的纠葛也稍微收敛一些,但是把手机对现代人生活的侵袭刻画得入木三分,节奏和表演控制得很不错。

5.耳朵7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在原作的基础上,对于叙事空间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扩充。空间叙事一直是华语电影的一个短板,对于拍摄全片聚焦在一个空间内的作品,没有充分的经验。《来电狂响》通过对每个人物附加的支线人物的叙述,从而扩大了叙事的空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也较为符合大陆观众的观影习惯。较为遗憾的,是结尾段落的处理,戏剧冲突过分刻意,往后的每个人的结局又疏于平常。

6.陆支羽6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真心话大冒险姑且有撒谎的可能,手机来电却最为诚实;全世界的酒桌游戏,都逃不过这招绝杀。2.国内这版接地气的改编,在拓延外围空间的同时,也着力迎合了国人审美;而遗憾在于电影感不足。

7.内陆飞鱼6

影评人。

《来电狂响》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手机2》啊,珠玉在前,可能大家对改编要求太高了,我觉得OK啦,尤其中间部分,小空间里的围桌对话、互相拆穿,紧凑无冷场,人物之间的张力出来了,小心思、小秘密、小诡计,基本没戏,没聊,剧本扎实,演员合格了,导演稳健,喜欢奚梦瑶这种蜜,不憷一堆戏精,出活儿了,又高又甜,娇起来是人傻白甜,冷起来可以烟视媚行!

8.杨时旸5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这是最不好的那种改编方式。因为原作实在太惊艳也太扎实,所以这样的改编无论如何都能徒留一点像样的框架,再有几个有演技的演员,多多少少能撑得起场面,这会糊弄着普通观众觉得还可以,实际上真的挺糟糕的。这样的故事就是冲着拷问人性暗礁去的,一刀扎下去再拧几下,而现在这版从深度上看彻底抹平了一切,不敢真的捅进那一刀,又不得不把刀拿起来比划,十分尴尬,导致故事始终在家长里短的表层打转,而从技术上看,剪辑和节奏都非常奇怪,人物情绪的过渡缺乏过程。结尾的刻意提亮如果是因为避开审查可以理解,但损伤实在太大了。整体下来就是温吞水。如果环境不能允许真的拷问人性深处的幽暗,不如不做。并不是什么题材都能硬成喜剧的,也不是什么故事的结尾都能团圆和明亮的。

9.吴李冰4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不过是尺度稍大点的春晚小品

10.赛人3

影评人。

意大利原作就相当泛泛,既没有解决现代社交工具究竟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精神空间,也对我们一直无法克服也许是不需克服的沟通障碍有一个更有趣的态度。我们的本土化,对原作此类命题的含糊不清,可说是照单全收。它的室外戏比室内戏处理得略好一些,对弱势群体的体恤,虽也有公益广告之嫌,但也比室内那些本来无一事,硬要惹尘埃的鸡零狗碎更具韵致。单说大为,他骗得了一时,又如何骗一世。对这样爱站在悬崖边上的糊涂虫,他是好是坏,都不会牵动你的好恶。总之,这是一部太想谋共情,又不知共情为何物的糊涂产品。

《地球最后的夜晚》

得分6.8分

1.王昕10

电影研究者。

梦想中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长久以来未能实现的梦想,虽然不是最重要的那个。无论它带给缺乏训练的观众怎样的沮丧和挫折,也一定会入侵其中一些人的梦境,隐秘地改变他们的生活。艺术电影道阻且长,和一切道阻且长的事物一样。

2.陆支羽9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 无论现实多么喧嚣,依然会有人信仰梦境;毕赣绝非世俗成功学的异类,而是让更多人愿意睁开眼睛,看到华语电影在非写实造境上的莫大可能。2.黄觉坐进电影院那一刻发出的造梦信号,仿佛赋予了3D新的生命力,谁敢说形式不可以凌驾于故事。3.山洞,索道,阶梯,废墟,毕赣的长镜头迷宫依然有种推开层层记忆之门的惊奇,谁敢说野心无理。4.斑驳的空屋,颤栗的水杯,散落的苹果,老塔终究是毕赣的精神故,谁敢说致敬有罪。5.钟表,烟花,瞬间即永恒的爱情,起风升空,拥吻旋转,这座潮湿而摇晃的荡麦,便是毕赣记忆中所有的夜晚。6.若说有什么遗憾,或许对汤唯、黄觉、张艾嘉等几位主演内心宇宙的挖掘还不够极致,符号意义似乎大于灵魂花火;但难得还有陈永忠独舞唱尽《坚强的理由》,李鸿其含泪啃完整枚苹果。

3.闵思嘉8

影评人。

长镜头中所具备的那种粘稠而湿润的情绪、绵延而悠长的连贯感,与上天入地的镜头运动融为了一体。你完全可以把这段镜头理解为毕赣所想要表达的一种情绪,因为虽然《地球最后的夜晚》借用了一个通俗故事和类型构架,但是完全想用叙事性去解读它,恐怕很多人还是都会失望而归。它所想表达的记忆、梦想、情绪,本来就是相当不确定的东西,以长镜头为载体把这些元素具像化的毕赣,是在用叙事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为我们传达了一种情绪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4.妖灵妖8

电影文化工作者。

对黑色电影的变奏与拆解,将山野小镇化为迷宫般的心灵斗兽场,1小时的3D长镜头是将大银幕变换成次世代游戏主机画面的平行嫁接实验(3D实现了游戏画面感,因此实为必要),以解谜游戏纾解人生悲剧,顺带塑造出若干有血有肉的NPC。

5.胡续冬8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毕赣毫无疑问是个影像野心家,但是在其野心转变为一种新的美学灾难之前,我认为还是应该鼓励他冲击一下国产电影现有的产业秩序。毕赣以“凯里梦办”乃至“贵州梦办”注册造梦师的身份,用影像的逻辑而非剧本叙事的逻辑,探究了一段在记忆与梦境交错的迷宫中,一个femme fatale可能的布朗运动轨迹,以及这种布朗运动对时间和情感的影响。这一梦境营造术是相当成功的,以至于我在电影院里睡了三次,醒来后都感觉继续观影毫无违和感。我对毕赣的意见主要有两点:1)希望他在今后的造梦活动中,尽量避免用类似于罗贝托·波拉尼奥《地球最后的夜晚》、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之类的书名来批量制造没有互文的尬互文关系,你喜欢一本书名你任性你炫智你是野心家你就爱用,那就拿出阅读和铺梗的诚意来,有些东西是需要被尊重的,不要把所有符号都像万绮雯罗纮武左宏元邰肇玫的名字一样拿来玩过家家;2)别再玩这部片子的营销路数了,我不是说作者电影和工业电影的观众就绝对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世界,有意去松动二者边界的所有诚实的努力都是值得赞美的,请注意,诚实的努力。咱不能骗人。

6.刘宇清8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小镇青年的《乡愁》。毕赣的爱恨,尽管格局无法与塔可夫斯基的信仰媲美,但取法大师的努力本身就值得珍惜。在中国电影里,拍梦境、记忆和意识/无意识,除了毕赣,还有谁呢?

7.郑秉泓7

影评人,著有《台湾电影爱与死》。

毕赣用一大笔钱证明自己在技术上的高度提升,事实上《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是用极度华丽的方式把《路边野餐》再说一次。

8.独孤岛主7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可以从70分钟直接开始看,尽管2d部分的自比老塔几乎失去了节制,但后半部质感、表意同调度复杂程度较《路边野餐》有飞跃提升的长镜头,非常直接倾诉了电影之于一个人一生可以达到的重要性。

9.内陆飞鱼7

影评人。

《地球》毕赣对氛围和情绪的营造是一流的,最幼稚的孤独与深情那一卦,属于南方的洞穴美学、废墟美学、浸湿美学自成一派,且走得更远,同时这又是一部考验智商的电影,虚虚实实交叉纷繁,上次《野餐》看了三遍理清所有关联碎片才动的笔,这部还得再去看和做笔记。如果片中全部是非职业演员,我给满分。

10.耳朵6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毕赣导演对于自我的重复过甚,很多意象在《路边野餐》中已经出现。不少桥段,给人以梦境的幻觉,但是没有办法遮掩整体的乏力。主题上,更似一部山区版的《长江图》。不知道为什么,这一部作品不如《路边野餐》地域性质感强烈,反倒是更契合蔡明亮式的作品,无限放大细节。最终的结果指向是浪漫的,只是这个观看的过程,让大家太过艰辛。

11.李东然5

前《三联生活周刊》电影记者,专栏撰稿人。

确实是一部引起思考的电影,一边看一边在想,是不是真的可以通过暴露自己的潜意识幻想等成为艺术家。比如诗意等等,是不是仍旧不管是用智慧本身,还是用符号、索引产生勾连,才有通路进入表象以下。理性角度,这样的电影出现,走到大银幕,预售惊人,票房大卖,对大环境而言,不是坏事。感性上,觉得《阿飞正传》起码节奏和音乐都更好些。还有,不要什么都说是爱情,中国电影这点真叫人反感。

12.大奇特4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路边野餐》的换汤不换药,多数角色都能找到对应原型。笨拙的长镜,无用的3D,很机械化,不见当初的灵气与原始内核,有才华的恐只有视觉的经营。后半程的许多情节、动作是专门服务于长镜头的无用功(虽然梦是连贯的)。梦中汤唯的表演暴露了她的太多缺点,尤其是台词底子太差。

13.吴李冰4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各种挪用中比较致命的是对王家卫的挪用。《路边野餐》中极为可贵的残酷现实诗意荡然无存。黄觉-汤唯活脱脱就是凯里周慕云-苏丽珍,凯里王家卫必然是精致的平庸。3D版60分钟梦境应该放在开场。年度最令人失望华语片。

14.赛人4

影评人。

3D对我来讲,就是画蛇添足,它提醒我们要进入一个另一个视听场域。倘若它不提醒,我们不知不觉中进入到那样一个纯精神性的空中楼阁,兴许还会概叹,我们仅拥有可描述的感官,是远远不够的。它反复地在催眠,其效果就是,我们真的失眠了,失眠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的梦境的。再则,我们没有那种靠一张静止的脸,就能演绎万千情绪的演员,像于佩尔、莫尼卡·维蒂、马斯楚亚尼之类的。而这部电影里的每一张脸,除了牢房里的那位。大多在坚硬的时候变得柔软,在柔软的时候变得坚硬。它比《路边野餐》糟糕的地方在于,缺乏质感,只有找到切实的着力点,才有飞翔的可能。鸟是这样,人也是如此。

上一篇:王菲都去他设计的店拍照!大牌为啥都爱找这个中国年轻人做设计?

下一篇:设计说 | 徐伟:汉字造境,一字一韵

Copyright © 2010-2024 Powered by EyouCms 非商用版 向未来视觉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6551号-3

友情链接:真菌荧光染色剂 日本新闻 展会B2B 芝麻信息网 同轴连接器 直播基地 广州服务器回收 正经小说网 搜外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