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空间的技术与疆界——当代舞台技术的多维跨界与视觉融合

发布时间:2024-10-24     点击量:

《由新盘路而下》诗日:“下临绝壑无疆界,仰视诸峰自纵横。”在诗中,无疆界是种高度自由的状态,是艺术家跨越藩篱、超脱自然的一种心境。而在当代的戏剧或其他演出艺术和活动中,舞台美术的“跨语境”表达已经成为常态,有了跨界,才有创新与融合,才有对传统舞台美术设计的提纯和放大。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舞台技术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到了日新月异的地步,国内的舞台技术厂商与设计师广泛参与国际项目,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成为了艺术与科技高度结合的典范,本文拟通过多维表现中的剧场技术,展现舞台技术的多维跨界与视觉表现,需要说明的是:突破疆界不仅仅是舞台美术存在的状况,戏剧目前的发展预期已经不仅仅是音乐、表演、与文本的统一,还包括视觉理念的平行,而“视觉理念”当中,技术在不同程度上推动演出艺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甚至成为演出活动的视觉核心。

聂光炎先生在《剧场设计到底是什么》的文章中指出:“今天的剧场设计,实在已经复杂到必须结合科技与艺术的程度,有时,甚至进入高科技的层次。”而在当下,已经不是需不需要高科技的问题,而是怎么与高科技结合的问题,当下的视觉舞台需要跨界而跨界需要的是“融合”,疆界追求的是“无界”,跨界是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审美发展,也是未来视觉艺术发展的方向。

1

当代舞台机械设备与控制技术在剧场演出与秀场演出中的运用及发展趋势

舞台机械在欧洲已经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了,在亚洲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舞台机械大部分都是手动或局部电动控制的台上设备。进入新世纪,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大型剧院正式启动,带动我国大中型舞台以及舞台机械的新建和改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的剧场建筑艺术比起其他时代的剧场来,不论在空间还是设备方面都因综合性很强而使人头昏眼花,今天的剧场已经到了各种形式与规模既不只是镜框舞台的,也不是中心式舞台和伸出式舞台的,它要适应几十到几千个观众,并且剧场常常被要求具有多种功能。此虽言明20世纪剧场建筑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变化,但是到了21世纪,舞台机械设备与控制技术同样要求其具备多种功能与用途,并且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是演艺剧场中的机械同道具、设备、特效、视频等集成组合趋势明显,并且同演出内容高度结合,甚至是舞台装置或道具的组成部分;另一个方面是舞台机械操作越发更捷和安全,并且车台、转台的模块化的发展趋势明显。

舞台机械是专门为剧场演出服务的,是伴随着舞台表演艺术对布景不断增长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舞台机械可以实现布景与道具的快速转换;可以组成各种台阶式的舞台(举例舞台样式) ;可以参与演出,产生各种效果;可以悬挂和移动灯具;可以实现剧场的多功能转换等。它不仅能为布景照明提供条件,还要合乎演出的习惯、节奏、动作和各种特技,并且还要为观众欣赏演出提供视觉、听觉上的条件。在高科技运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舞台机械如何更便捷的服务于艺术生产是当前艺术创作者和机械厂商共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抗战胜利70周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胜利”主题晚会中的演出机械是演艺科技与集体智慧创作的范本。在这样大型的演出中,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演员上下场和大道具的迁换,舞台机械是必不可少的。舞台的演出机械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舞台前区的可升降乐池;二是升降浮雕幕的吊杆;三是隐藏在三层平台的双摇臂。可升降乐池及双摇臂等舞台机械设备的使用,是控制舞台演出节奏的一种转殊的手段,同时也丰富了演出的空间层次,并自然实现了舞台视觉中心的转移。演出不仅实现了机械多种动作的精确组合,还实现了运动速度位置的快速响应,并且具备了人机结合的、可靠的安全措施,将舞台机械在演出中由从属变为主动,并同舞美装置与多媒体高度融合,控制自身的运动规模与体量,是为表演而设计而运动,达到了视效与技艺的高度统一。

个别舞台机械根据演出剧情、剧种和演出规模的要求,融入多种表演形式和装置:譬如武汉红灯笼剧场投入25亿元人民币的《汉秀》(THE HAN SHOW) ,就具有升降、旋转座椅台,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机械臂以及多轴机电控制。16个自动升降台,相当于奥运会4个标准泳池的1200平方米表演水池,225平方米可飞行分合LED巨幕,230个喷泉,能够形成38米宽,22米高的水幕等,这些舞台节目、水中节目以及他们同舞台机械的有机结合,产生让观众叹为观止的效果。

▲《汉秀》演出剧照

在舞台机械范畴中,小型机械的作用虽然不能与大型的舞台机械相提并论,但是相对大型机械造价低廉,使用便捷的特点并且依然能够在符合表演空间和内容需要的基础上,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例如在《复兴之路》的演出中使用的威亚技术、飞行器,使演员和布景有了新的空间流动!小型的舞台机械需要适度的设计,清晰而又不僵化,与画家使用二维空间,雕塑家使用三维空间不同,舞台机械和舞台设计一样,要考虑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形态与时间推移。

布景制作、装台、排练、演出等不同演出阶段需要使用不同的舞台机械设备,使用频率也不相同。通过对选用设备类型、参数(速度、载荷等) 、操作方式(自动、手动)、安全(设备安全、操作者的安全)的分析,包括对设计方案的分析、制作演出中舞台机械设备使用习惯、布景舞台装置的重量逐渐加大等,拓展舞台机械的可能性。在当今的舞台机械设计和发展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趋势:

一是从简单道具到复杂设备的装置转变。舞台机械设备从简单的人工道具、简单运动、手动控制、非专业制作到复杂的自动机械、组合运动、 计算机控制、专业设计制作转变。固定设备与演出设备、装置与道具界限的模糊。

二是从机械设备到舞美机械的专业转变,之前舞台机械与舞美需求是相对独立的,舞台道具与舞台机械需要不同背景和知识认知的人分别完成,而当代的舞台机械设备和大型舞美道具之间,界限将逐渐模糊,舞美制作要求有更多的机械专业背景,同样舞台机械专业也要了解更多的舞美制作知识,高度的复合化要求技术人员在机械和舞美专业均具有经验。

三是从被动实现到主动创意的角色转变。当下在舞台机械的使用上还存在很多瓶颈和问题,譬如导演与舞美的创意与机械设备在前期缺乏沟通,舞美设计对机械设备了解有限、机械设计对创意效果的理解和把握没有发言权等。为了实现更完美的艺术效果,舞台机械和大型道具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机械设计参与到前期艺术创意阶段,理解艺术效果。提供技术支持,并逐渐成为艺术创意的重要成员,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复合人才成为艺术创意的重要力量。

2

多媒体以及全息影像参与下的舞台演出的技艺呈现

严格意义上讲新媒体在舞台上的参与并不属于全新技术的一种,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捷克的著名舞台美术家斯沃博达、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格等都将投影艺术作为自己艺术风格和实现艺术理想的媒介。国外的视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和迅猛,国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各种影像的实验,在基础的剧场设施和灯光器材还没有完备的情况下,投影多媒体技术发展迟缓。进入新世纪,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戏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新兴技术代替传统布景或新媒体与传统布景融合的许多作品,譬如国家大剧院生产制作的话剧《王府井》、歌剧《茶花女》、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以及国家话剧院演出的人偶剧《战马》、重庆歌舞团推出的舞剧《杜甫》等。新科技被剧场逐渐的接纳,激发全新的观演感知,舞台的梦境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越来越真实。混合表演化的投影,实时互动,整个舞台影像技术的进化过程是观演关系的不断打破与建立。

▲舞剧《杜甫》

 “奥运版”《图兰朵》是在2009“鸟巢版”《图兰朵》演出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多媒体和舞台技术层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图兰朵》的舞台结构区分为宫殿外框轮廓结构和宫殿自身轮廓结构,多媒体总体要覆盖到的面积高为1400厘米,宽度为4500厘米,内核形象的宫殿区域多媒体覆盖到的面积高为1140厘米,宽度为2960厘米,官殿中的共享Christie Roadie HD+35k 12台(不含备用)。其中宫殿外框轮廓使用8台,官股内轮廓使用4台,均为4.3~6.0镜头,利用交叉重叠影像。“奥运版” 《图兰朵》在影像内容上改变了2009“鸟巢版”相对写实的设计内容转而变化为更为中国传统笔墨的设计内容,这样的多媒体形态不图解歌剧本身,让技术和艺术达到最好的平衡点。

2013年前后,戏剧影像多媒体趋势从单独影像到全息时代演员与多媒体的及时互动,是一种新的突破和试探。全息投影在剧场中算是相对先进的艺术手段之一,无论在戏剧 、舞蹈还是演唱会中,全息技术在空中悬浮的,看上去透明的,似乎可以穿透的立体景象,如梦似幻,配合和演员巧妙的互动,让视幻效果,表演和影像的交互达到了真假难辨的境界。在全息术中记录着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为全息照片。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的光波信息,这是成像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以给出两个像, 即原始像(或初始像)和共轭像。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在这种看起来“真实”的视觉引导下,舞台多媒体影像进入了更加丰富、立体的互动时代。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剧场中,“全息投影”其实大部分可以称之为像全息一样的投影,“ 全息投影”以全息的名义进入到表演领域之中,主要看点是在于“灵魂出窍”一般的幻象和真人在同台出演。当天马行空的奇幻影像和真人的交集时,撞击出虚实真假难以区分的瞬间视觉震撼。

2016年的G20峰会文艺晚会中的第五曲《天鹅湖》就着实展现了目前当代中国全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艺术家对全息技术的运用和理解。过去几年中全息投影技术在室内表演中已经比较常见,但在室外的应用非常少,在水面上更是没有其他团队尝试过,要把全息投影的影像完全融入自然环境中,我们看到了西湖上的天鹅起舞,其中既有真实的芭蕾舞者,也有虚拟的演员影像,这是芭蕾舞剧《天鹅湖》创建以来第一次在湖上跳,舞蹈演员就像真正的天鹅一样在湖面上舞动一样。

▲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中的《天鹅湖》演出

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带来一阵与之相应的创作浪潮,全息技术自从诞生便融入在很多商业项目和艺术形态当中,技术的变化也在催生艺术形态的多变。尤其是舞台艺术领域的全息技术也在向网络与交互进行转变,应用系统(D3) +实时跟踪( Blacktax) +实时例子效果设计系统( Notch)已经渗透在戏剧舞台乃至演唱会、MV的具体演出和拍摄当中,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戏剧舞台与虚拟光影发展的一个未来。

3

虚拟现实(VR技术)技术在演艺空间中的具体应用

VR技术(虚拟现实)即利用特殊的全景设置系统对现场进行360度无死角的视频捕捉后通过后期制作对视频素材进行“缝合”。观看VR视频时,观看者可以拥有视角调整和选择信息的主动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舞台美术技术与科技领域很早就已经开始在研究VR技术具体在舞台上的应用,VR目前技术本身的限制导致在舞台上不能直接应用,AR (增强现实技术)与VR的融合,MR (介导现实)似乎更加适合舞台演出,但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势必会削弱,时空的重构固然是令人欣喜的,而演员的在场性和创作主体的身份确实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VR戏剧探索和催生出的VR内容,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走向,一种是真实剧场融入虚拟现实元素,另一种则是构建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以演绎戏剧的内容或故事,不同的技术能力和创作方向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虚拟形态。正如日本数码艺术家藤幡正树所述:  “虚拟现实不是为了模拟真实世界的那种真实,而是更适合用来创造纯粹的人造世界。”而在这个纯粹模拟的世界里,如何实现交互则是最需要被考虑的。

京剧《春日宴》为中国戏曲首部运用VR技术的团队,此次合作意在探讨最新的VR技术与传统国粹京剧艺术结合的可能性。此次拍摄是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和北京强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实施,力图通过此次拍摄,探讨最新的VR视频拍摄技术与传统京剧表演艺术结合的可能性。京剧《春日宴》是北京京剧院2015年创作的行业品牌“小剧场京剧”的作品之一,从技术角度和成本预算方面都比较适合用VR进行拍摄和制作。最终观众看到的将不再是一个距离较远、镜框式的演出图像,而是一个目光可以在180度左右的范围内自由切换,仿佛置身于舞台中央,与演员“零距离”接触的沉浸式体验。

▲京剧《春日宴》

2016年初,在上海举行了“荣誉回归、经典再现”的”VR”虚拟演唱会,主办方汉恩互联网斥资3000万元,打造出了这场以张国荣的歌曲作品为主的国内首个VR虚拟演唱会。虽然本场演唱会的首站设置在了上海,但是南京等其他地区的歌迷们通过佩戴特殊设备,即可不受时间或地域的限制,如身临其境般置身“演唱会”现场,重温张国荣的经典旧作。同样以演唱会介入VR领域的还有北京、上海的草莓音乐节,2016年草莓音乐节的全年主题即是“虚拟即现实”,摩登天空旗下直播平台“正在现场”首次推出VR直播技术,此技术将运用于2016年全年草莓音乐节的现场视频直播,也自此成为国内首个针对音乐现场进行多机位VR直播的平台,而草莓音乐节也成为国内首个进行VR直播的大型户外音乐节。不论是戏剧戏曲,还是演唱会,引人入胜的VR内容就是让观者得到戏剧性的“沉浸体验”,虽然古老的戏剧和新式的演艺内容都有各自的受众,但VR依旧可以被认作是戏剧舞台发展的一个方向。

作为后现代理论的先导,法国戏剧家阿尔托曾经提出“空间诗意”的概念,强调舞台空间的重要性,他一方面主张一个动员所有剧场元素的完全剧场,一方面主张一种忘掉舞台的抽象剧场,而VR恰好是能实现这种“诗的空间”的一种媒介。未来的戏剧舞台是各种艺术新式和技术交替更新的时代,由于成本、观念以及技术局限(需要VR眼镜),VR在戏剧空间中的应用还有一些阻碍。但不争的事实是,VR已经在教育、医疗、科研、军事等领域大规模地应用,未来的视效世界已经变得如此多元和丰富,可以断言的是:  VR在戏剧、影视、娱乐上的先天优势,将会一直影响戏剧舞台美学创作,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乌切洛发明了直线透视原理,才影响并逐渐导致镜框式舞台绘画布景形式的相对完善;是英国演员维利特里斯将竖直垂吊的景片放置下来而导致所谓“箱形”布景结构的出现;是1786年法国人列布兰最先把煤油瓦斯用于舞台照明以及1880年进入电器照明时代,一种创造逼真效果的幻觉式布景才有可能完善。从古至今,技术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工具,重大的技术变革本身就隐喻着思想的变革,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人类思考、行为动机和表现方式不可逆的颠覆,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最初必然是作用于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提升必然带来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改变,接着将导致价值创造、价值分配模式的改变,进而影响到组织行为模式的改变,甚至于社会各阶层的此消彼长。

布莱恩·阿瑟在其著作《技术的本质》中说道:  “技术正在决定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为之焦虑的事情。”而舞台机械技术、多媒体以及全息投影技术、VR技术等也在决定新时期舞台美术的面貌。当下,很多国内外的秀场演出已经将以上多种技术交叉融合在具体的演出内容中了,今后,一定还有更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不管是舞台技术还是舞台艺术本身,多维跨界与视觉融合才是当代戏剧空间的新创造!

该文选自由徐丹著作的《舞台空间的变奏与回响——宏观舞台美术研究与创作志》一书,此书共分十六小节,大体将作者多年来的实践与教学中的理论框架、学习笔记、设计构思、教改方案、杂文图稿以创作志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想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购买吧!

售价:90 RMB

责编:吉木

上一篇:索尼黑科技——体积空间捕捉技术

下一篇:赢颁辖再赠曼闹幕

Copyright © 2010-2024 Powered by EyouCms 非商用版 向未来视觉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6551号-3

友情链接:真菌荧光染色剂 日本新闻 展会B2B 芝麻信息网 同轴连接器 直播基地 广州服务器回收 正经小说网 搜外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