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青春影片的创作力避免脱离现实的纸上谈兵和个人的伤春悲秋,而是针对真实的青春问题进行探索。
在当代社会和经济所产生的文化语境和消费环境的影响下,现实题材青春电影以当下迷茫的青少年一代为叙事对象。
创作者将目光聚焦于青少年的自我成长,由青少年之间的简单爱情转而关注到个体意识的艰难觉醒。
《过春天》的主人公佩佩,是一个每天往返于两个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和文化意识形态不同的城市之间的跨境学童。
亲属关系的缺失,再加上双重身份,这使得佩佩不得不在这两座城市之间不断变换角色。这也让她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感到一种“无根”的失落和无助感。
作为一个跨境学童,佩佩始终渴望得到身份认同,无论是加入“水客”组织走私手机,还是向往成为日本的“游客”,这一切行为都暗藏着,希望得到社会认可的当代跨境学童群体的忧虑和迷茫。
《纯真年代》的主题是时下人们所关注的,青少年在大时代背景下的迷茫以及自我抉择和成长的现实话题,将目光投射到一个普通的80年代青少年赵玉华的身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这群青少年在青春成长道路上充满了迷茫和抉择,他们截然不同的选择对人生造成了巨大影响。
笔者将发生在父辈身上的青春故事进行了艺术化的展现,进而期望引发观众对青少年自我成长的思索、对现实父女关系的感悟。
剧本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理念,注重还原生活原貌、反映实际社会环境、体现时代特色,并将笔者对现实主义的思索和理解渗透到作品之中,使之实现真正的着眼于现实,落到现实。
叙事时空还原真实
电影是一种“时空统一”的视听艺术,导演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和电影时空的创造来表达对青春的不同认识。
现实题材青春电影在时间和空间的叙事上,更加注重对情境真实性的建设,力求在电影的叙事中无限接近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最大程度上还原现实环境下青少年成长的真实困境。
一叙事时间:青少年生活的真实再现现实题材青春电影更注重时间叙事的真实性。在电影《狗十三》中,记录了女孩李玩十三岁那年残酷的青春成长故事。
如《送你一朵小红花》《过春天》《少年的你》等,他们对青春问题的讲述在时间的叙述中保持真实面貌,仿佛在银幕上巧妙地“再现”青春成长。
虽然青春电影都是关于“青春期”的,但每一部都有自己的故事长度。而最关键的时间还是处于“青春期”。影片中故事的长短,组成了整部影片时间的总和。
“青春期”是必要的时间条件,让处于青春时期的青少年形象在大银幕上得以完整、独立的表现。
电影《少年的你》中,故事时间主要选取了陈念的高考这年,讲述了高考前夕青少年们遭遇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
在这类影片中,对直击现实的强烈诉求往往表现为以真实的叙事语言展现现实的社会环境,以达到还原真实引发共鸣的效果。
毕设剧本《纯真年代》同样将影片主要时间选取在赵玉华19岁这年,真实展现了他与小伙伴们在这一时期的肆意青春和人生巨变,因为每个人的不同选择从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偷拖拉机事件中,面对落水孩子的呼救,放哨的赵玉华选择先去救援,而在众人行动失败被捕后。
赵玉华却意外得到了落水孩子父母的证言而摆脱了牢狱之灾,可其他男孩就没这么幸运,太保帮从此分崩离析,原本各有理想抱负的男孩们过上了不同的人生。
作品真实呈现出1983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所面临的迷茫和人生抉择。多层空间叙事。
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书里将空间叙事分成三种维度:
地志空间
时空体空间
文本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在电影叙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地志空间和文本空间两方面来分析现实题材青春电影的现实感。
文本空间是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信息内容作用于空间结构。国产现实题材青春电影中,文本空间往往以镜语修辞和象征性意象为特征进行展现,一些影片会采用暖色调表现青少年间的情感升华。
在影片《过春天》中,佩佩和阿豪互相给对方绑手机,狭小阴暗的房间里呈现出大片红色,构成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暗喻青少年间暧昧的情感萌芽。
在《嘉年华》和《少年的你》中主人公小文与陈念的衣服始终以冷色调蓝白灰为主,表达着人物角色始终处于一个情感压抑的状态,也暗示着女孩们面对压迫和威胁时的无奈和孤独。
除影像外,影片还会反复强调一个空间意象是青少年心灵得以解放的自由之地。
无论是《过春天》中的日本,还是《狗十三》中的宇宙,或是《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那片湖,都寄托着青少年们的美好愿望。
地志空间,是指静态实体空间。和以往的青春电影比较,国产现实题材青春电影的空间选择并不仅限于校园环境,大片故事段落发生在家庭或者社会环境,从社会、家庭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青少年的成长心路历程,从而引导观众关注现实问题。
地志空间主宰并影响着心理空间的产生与发展。一些电影将许多对立冲突问题置于错综复杂的家庭生活空间中,探索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狗十三》中,李玩的成长经历是被家人驯化的过程。姥姥给人的印象是溺爱者,打着为孙女好的旗号,强求李玩喝下身体不能接受的牛奶。
而在家中拥有强势权力的父亲,始终严厉规训李玩。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窗栏则暗示,家庭像一个囚笼,李玩被家人们牢牢困于其中无法挣脱。
《过春天》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和深圳,“单非”学童佩佩每天往返于香港和深圳之间,深圳有地方居住但没有精神栖息地,香港有朋友却没有归属的家。
香港和深圳截然不同的社会发展环境使跨境群体的生存充满焦虑和困惑,这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很难得到归属感。
叙事结构:策略性展现影片诉求故事结构表现为一种框架结构组织,在故事中是叙述的顺序组织。
对观者而言,影片中展示给观者的是人物,是情节事件,是文章的血肉,而不是内在的骨架。
目前,国内青春电影更加巧妙地将现实主义美学与商业化相结合,其叙事结构不再局限于文艺表达,而是更加注重多元化现实需求的表达。
现实题材青春电影在讲述青少年与社会问题时,多会选择以线性叙述为基本的故事架构,在表达戏剧冲突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影片的客观性与真实感。
电影《少年的你》以陈念高三这一年的成长经历为故事主线,讲述了校园暴力下青少年们的成长和自救。
故事的最后陈念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在下班的路上,陈念送小女孩回家,小北依然默默守护在身后。
但是补习班上沉默的少女也暗示着霸凌问题仍然存在,暗藏着现实的可悲。此外,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在现实题材青春电影中的运用也不鲜见。
电影《嘉年华》中通过小米与小文两条线索分别展开叙述。该片并未过多关注于“性侵”事件的发生。
而主要关注于事情发生后不同的人对此事的反应,小文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遭遇母亲的压制,而小米的女性意识则在挣扎后逐步自我觉醒。
在《嘉年华》(2017)中冷静克制地展示出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困境,双线并行的故事架构也让该片的故事主体不再单薄,并给予了女性意识觉醒这一主题更为客观真实的声音。
电影结构的选择取决于与电影内容的完美结合,而现实题材青春电影对现实问题的披露有着诸多诉求,随着电影内容和题材类型的逐渐丰富,现实题材青春电影的叙事策略也会更加多元化。
现实题材青春电影叙事策略的美学特征。基于前面对叙事策略建构的研究,发现这类电影的叙事策略体现了电影创作中的诸多美学特征。
电影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导演用镜头语言和细节符号来创造电影的叙事风格,也暗藏着他们对青春现实的思考,而创作者的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影像风格展现作者能动性
现实题材青春电影在对现实的刻画中,其对影片题材、影像风格的极大包容性允许了创作者自身能力的发挥。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一无二的,单一片面的群像化青春复刻只会限制影片的深入表达。回忆往往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被加上滤镜美化,现实则能以冷静客观的角度挖掘青少年真实的现实需求。
导演通过对不同题材的选择展现主观能动性,以各具特色的影像风格谱写不同的真实青春。
作为一个香港导演,曾国祥成功适应了香港大陆文化的差异,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对青少年本身的关心,始终关注青少年真实的生存环境与精神境况,用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贴近青少年们的内心世界。
导演曾国祥在创作《七月与安生》时,逐步开始在电影中建立意识与现实的联系,在《少年的你》中对影像风格的把握越发成熟。
《少年的你》以校园暴力为切入点,真实描绘了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导演通过对施暴者和受害者心理、行为的细腻描绘,表现出了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热切关注。
虽然影片《少年的你》是以成年后已经成为英语老师的陈念的回忆开篇,但导演对影片的创作并未进行任何滤镜的美化,而是将现实主义风格充分融入到他的电影表达中。
电影《狗十三》的导演曹保平也是一个擅长于表达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者,他的创作始终能注意到边缘人的心灵活动与生存环境。
他在对边缘角色的塑造描绘中,完成了青少年青春成长的残酷呈现。影片《狗十三》通过小狗爱因斯坦和少女两条线索的交织,把少女李玩的成长分为“反抗”“商量”“妥协”和“顺从”四大部分,影片内容亦包含对应的部分。
导演通过冷静的情感变化基调,点明了父权压制下少女青春成长的残酷。《嘉年华》的影像风格则“外柔内刚”。
影片看似克制地点明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社会困境,却散发着铿锵有力的女性力量,将严峻的社会现象推向每个观众的面前,督促人们去重视青少年心理的茁壮成长。
在现实主义的浪潮的席卷下,电影创作者将个人风格注入到青春电影中,使影像风格的表达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开拓出青春电影的多样化风格。
特写镜头:直指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如果说现实题材青春电影是青少年与社会的对话,那么特写镜头就是青少年与社会对话的有效手段。
特写镜头在影片中的意义,便成了从青少年的角度反映社会,反抗现实,表达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也是对其背后现实问题的披露。
如果说怀旧青春电影是对人物群像青春的美好描绘,那么现实题材青春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就是将人物从这种平面刻板的印象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生动真实的现实意味,影片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表现为通过特写镜头对青少年个体的真实描绘。
电影《狗十三》影片一开始就是李玩对着镜头喃喃自语的特写长镜头,一个带着牙箍,梳着松散的低马尾,留着凌乱碎发,脸上还有几颗青春痘,古灵精怪的13岁小女孩鲜活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导演通过这样的特写镜头打破了观众对以往青春群像的刻板印象,以刻画青少年的个体形象为这部作品的现实基调打下基础。
特写镜头对青少年的客观刻画,也在主观上表达了青少年自身的情感,从他们的视角揭露一个个现实问题。
在电影《少年的你》中导演曾国祥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影片一开始就是陈念和胡小蝶的大量面部特写镜头。
导演丝毫不加掩饰地将受霸凌者的面部近距离展现在观者面前,迅速将剧中人物委屈无助的情绪放大。
胡小蝶渴望救助的眼神是与陈念对视,也是与屏幕外的观众对视,这样的直视特写镜头迅速拉近银幕内外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的效果,也引起观众对校园霸凌危害的思考与重视。
特写镜头是对校园暴力的直观呈现,也是导演对受害者的同情与悲悯。影片《狗十三》中关于李玩失去爱因斯坦、得到新的狗、再次失去新的狗的情节中,都给了李玩正面特写镜头,使用相同的景别和角度,表现了李玩从抗拒到喜欢再到服从的心理变化。
电影的结尾,李玩在溜冰场看弟弟滑冰,导演又给了她正面的特写镜头,李玩看着她的弟弟走上和自己相同的命运,脸上却毫无表情。
这与影片开头那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形成鲜明对比,也给人物抹上了一层屈服现实、物是人非的悲剧色彩。
复杂的人物心理变化通过特写镜头得到直观体现,而在直指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揭露了父权至上的中国家庭对女性的压迫。
现实青春的隐喻
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他的《神话学》一书中指出,符号学转变了人类日常对于事件的刻板认识,把日常事件转变为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电影尽管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门语言,但它却是利用大量的视听语言加以创造和传播,从而被受众所接收的艺术。
而影像本身在传递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符号意义。以往青春电影中的符号化意象多带有时代特色。
展现当下的社会环境,而在现实题材青春电影中符号的运用则带来了更多隐喻,来暗含导演的创作意和电影主题的深意。
这样的隐喻表面看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直面青春疼痛的残酷,但带来了更多的现实内涵,也给了观众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