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构图”一词,原本来自于美术。其中西方绘画有一门课程叫做构图学。
研究构图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三维空间——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以突出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在摄影中,构图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新颖,是否简洁,对于摄影艺术作品的成败关系很大。
但与绘画不同的是,绘画是二维平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一个创作过程。而摄影则是对三维世界的一种选择和取舍。
摄影中构图技巧的运用主要受到传统绘画的影响,并为人所熟知。而关于结构,美国著名摄影师斯蒂芬•肖尔则有不同探索。
他认为,绘画中的构图(composition)是“to put together”,将元素放在一起,而摄影中的结构(structure)则是“selects”,是一种对三维世界的取舍。在《照片的本质》中,斯蒂芬·肖尔认为摄影实际上是一门分析学科,画家从画布空白处开始创作,摄影师则是在混乱世界里选择图像。摄影师通过选择和构思,将三维世界中的混乱提炼到二维平面中,以表达某种意境。
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美国著名摄影师。1947年出生在纽约市,17岁时,他已是安迪·沃霍尔“工厂”的常客。23岁时,他成了首位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摄影师。1982年,他被任命为位于纽约哈德逊河畔安嫩代尔(Annandale-on-Hudson)的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的摄影系主任。他的作品在世界许多博物馆展出。
史蒂芬•肖尔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形式与张力》(Form and Pressure)的文章,去阐述摄影视觉中的结构(structure)问题。
贝弗利大道和拉布雷亚大道的交叉口
史蒂芬·肖尔在文章开头以上图为例,来说明“加油站,杂物,标志牌,城市空间”这些视觉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秩序关系,这种秩序关系是通过相机的位置来决定的。所以他说“处理秩序包含一系列的决定:相机放在哪里,对着哪里取景,何时按下快门。”
原文提到
“They were, essentially, questions about structure.”它们本质上是关于结构的问题。
比弗利大道及拉布雷亚大街,洛杉矶,1975年
他曾经这样说到自己的拍摄的过程,“当我在比佛利大道和拉布雷亚大街拍照的时候,我非常清楚我的相机该放在怎样的位置,以此我来试图组织所有的视觉元素,让这些视觉元素的关系产生意义,我意识到当我解决眼前这视觉现实的时候,我是在把一种真正经典的图片化的结构处理强加在它们身上。这让我想起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来(他和开普勒同时代),他的画往往是单点透视,而且在画面的边缘出现垂直方向的物体,给人一种压迫感,同时激发想象的空间。”
史蒂芬·肖尔拍摄照片时会有意识地避开绘画的视觉习惯,也会有意识地避开传统摄影的范式,他所反复强调的“结构”越来越难以被观众意识到,照片的框取方式越来越不着痕迹,摄影真正变成了跟眼睛一样的观看,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照片“结构的透明化”(Transparent structure)
他在《形式与张力》中引用了14世纪波斯诗人马哈茂德·沙比斯塔里(Mahmud Shabistari)的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The speck of dust that sparkles in a beam of light is nothing by itself,
but by external cause obtains existence and apparent form:
but as without the dust no form appears,
so without the form neither does the dust exist.
在光束中闪烁的尘埃本身并不是什么,
但通过外部原因获得存在和明显形式:
但由于没有灰尘,没有形式出现,
因此,没有形式,灰尘也不存在。
无论是绘画的put together,还是摄影的selects,都存在用二维平面展现三维世界的共同特点。在摄影中,绘画的“构图”和史蒂芬·肖尔口中的“结构”,都要求画面元素有“序”存在。相机位置方向、按下快门的时机、场景调度等有意为之,都是对秩序的安排。
对于摄影师而言,需要找到自己照片中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