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画面构成?我们看下面这幅图:
上图作者是美国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拍摄的一座加油站。近50年过去了,这幅被无数摄影人奉为经典的作品,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在他的署名文章《形式与力量》中写道: “这张照片,我是1975年7月21日是在比佛利大道和拉布雷亚大道的十字路口拍的。我被这场景吸引,因为这就是洛杉矶最典型的景观:加油站、杂物、路牌、空间。他说,这就是视觉构成。如何使所拍摄的世界转变成一幅图像,本质上,是关于结构的问题。
肖尔这里所说的“视觉构成”,我理解为“画面构成“。因为,照片是把现实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转换成二维平面。照片永远是平面化的,而我们肉眼看到的一山一石、一树一花是三维立体空间,拍摄的过程都要把它们转换成一点一线、一块一色的二维平面。在没有按快门之前是“视觉构成”,按了快门之后就是“画面构成”。
初学摄影的摄友对图片的画面构成可能一下子还理解不了那么多,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回顾我对“画面构成”理解的认识过程,可以总结为“画面构成三段式”:
认识画面构成的第一阶段:构图
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这是辞海对构图的解释。刚刚踏进摄影门槛时,听到摄影老师讲得最多的就是构图了,什么九宫格构图、对角线构图、框式构图、对称式构图……等等。
网络图片
上面这幅图片是所谓经典的三分法构图,即:画面被平均分为三份,所以称为三分法构图,也称为九宫格构图法,也称为井字型构图。 又因为“趣味中心”接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所以也有称之为黄金分割构图。一幅图片的主题或者是“兴趣点”务必在黄金分割线的交叉点上。相信很多摄友都听到过摄影老师这样的教导,也拍过很多符合这种要求的好照片。
但是,随着对摄影画面构成认识的不断深入,你就会觉得这套所谓经典的方法,严重束缚了摄影师的思想。“三分法”这套理论简单高效,对摄影一无所知的人也能理解和接受,成为摄影界普及率最高的摄影方法。这里产生了一个悖论:艺术最忌讳的是“标准化”,如果大家都按照这种方法去创作,那还有什么百花齐放?现实中的场景是丰富多彩的,没有这种典型的场景怎么拍?所以,它严重束缚了摄影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认识画面构成的第二阶段:框取
框取,也可以说是框选,意思是说把相机的取景框视作一个镜框,用这个镜框去框住拍摄对象(风景、人物等等)的某个你想要的部位,然后按下快门。举例说明:
图1
图2
图3
图4
上图是在马路边偶遇手机拍摄,检破烂的老人趴在他捡拾的废纸箱上读易经,拍摄者是想框取老人的头像特写,还是想框取他读易经的局部,还是想框取全㹸?全凭框者的想法,框者爱怎么框就怎么框。在这里,什么“黄金分割线”的构图法则是不起作用的。
构图与框取两者最大的区别,构图遵循规则,而框取受框者的思想支配。这就是认识画面构成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相比第一阶段,认识上了一个台阶,高级了。
下面这两幅图拍摄于同一个地点,由于框取的部位不同,一幅是类似极简风格,一幅类似极繁风格。
值得说明的是,有经验的摄影师特别是那些大师,他们是非常讲究框取的部位的,有时候往往就是因为这么一点,使他们的作品成就了经典。
最近,著名摄影家刘香成的《镜头-时代-人》在浦东展览馆展出,其中有一幅两位时尚女士在浦东陆家嘴兜风的作品(见下图):
摄影:刘香成( 选自刘香成《镜头-时代-人》)
如果这幅作品没有上方的高楼,而只有下图车内的两个女士,就失去了图片原本的含义。“这个一点点”是不能少的。
细细阅读大师们的作品,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我们初学摄影时,往往忽视这一点,随意按下快门,不太讲究框取的部位,“就这么一点点”,使我们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相差甚远。
认识构图与框取区别的意义重大。构图偏重于技巧,遵循的是规则,而框取着力于表达,遵循的是思想指导。同样的场景,同样的站立点,为什么框取这个部位而不框取那个部位,取决于框者内心的想法。
认识画面构成的第三阶段:画面经营
经营,指的是企业家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营销活动,以实现产品的销售和盈利最大化。画面经营,说的是摄影师要像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围绕主题精心策划、精心布局摄影画面的元素,以实现作品可能的经典。
我们以2018年G7峰会各国记者拍摄的图片为例:
2018年西方七国集团(G7)峰会于当地时间2018年6月8日至9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度假胜地沙勒瓦举行。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和东道主加拿大等在内的七国集团领导人均出席峰会。会上,特朗普遭到各国领导人的”围攻“,但各国记者发出来的照片却大相径庭。
这是德国记者拍摄的图片,照片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双手架在桌子上,直视美国总统特朗普,似乎“盛气凌人”。而其他几国领导人围站在特朗普周围,似乎有“围攻“的意思。
但是随后,日本版的同一场景照片发出后,感觉却出现了180度的转变。照片上默克尔虽然也双手架于桌子上,但是却低着头,并没有盛气凌人的感觉,而安倍似乎成了主角。
而东道主加拿大版的照片就更温和了很多,默克尔并没有双手架在桌子上,总理特鲁多占据了较大的画面。
最有亮点的是美国记者拍的照片,照片上根本看不到默克尔,只看到了其他国家领导人围绕在特朗普周围,而且大家都是站着,只有特朗普是坐着,特朗普是画面的中心。
同一时间,同一场景的照片,但是传达出来的信息却迥然不同!这就是画面经营的结果。
我们再回到构图上面来。
“构图”这种说法,出发点没有错,但要求遵循构图的规则,机械呆板,把摄影理解太简单化了。而框取比构图进了一步,不要求遵循所谓的规则,随自己的意愿,想框取什么部位就框取什么部位,摄影师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升了。但是仍停留在“复制”的层面上,画面的创意创新还没有得到激发。而画面经营重在重构摄影画面,进入到“看山不是山”的层面,最后达到“看山仍是山”的境界。
所以,准确的提法应该是画面经营,画面经营包括了构图和框取。我们平时常说的构图,只是习惯性的口头用语罢了。摄影创作离不开构思,而构思就是经营画面。就象写文章离不开布局一样,它是作品能否获得成功和重要因素之一。
画面经营高级阶段是画面意境的营造,郎静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对底片的剪裁、拼贴以及在暗房中利用不同的遮挡手段控制相纸的曝光,实现了画面元素之间的完美融合。他的作品被称为“集锦摄影”,在艺术形式上从始至终遵循了仿中国画、写意抒情和师古之法的风格规范。
郞静山的集锦摄影
郞静山的集锦摄影
摄影进入了当代,早就从当初的“技术”走入了“艺术”,当代摄影与当初摄影不可同日而语。艺术的灵魂在于创新创意,多一点“画面经营”意识,少一点“构图”与“框取”的束缚,或许你的照片距离艺术会更近一点。
结语:画面经营的背后是你的想法,思想的深度决定作品的高度。 摄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从遵循摄影规则的必然王国,进入到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自由摄影王国!这应该是每一位摄影人的追求。
我觉得
拍照片就是拍思想
但是好难!
第72期
作者简介:王如勇,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社区学校摄影班老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年度十佳摄影师;曾获上海浦东优秀摄影家称号;秉持“拍照片就是拍思想”的理念,摄影作品、摄影理论文章多次展出、发表和获奖。著有摄影技巧用书《航班摄影》,荣获2020首届中国摄影问天奖;纪实文献摄影画册《进城记》,获第19届平遥凤凰卫视优秀摄影画册奖,收藏于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书库;《界-无界》荣获上海第13届摄影艺术节银奖、入展2021丽水摄影节并获中国摄影网百名摄影家联展“最佳个展”。
摄影论文代表作有:《摄影的私性》刊人民摄影报;《试述庄学本肖像摄影风格及其影响》,入选上海第十三届摄影艺术展《当代摄影诸向》摄影理论征文。
往期作品选:
试述庄学本肖像摄影风格及其影响
冰 汐
下一篇:看大画幅摄影展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