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者如果不能教育作家,那他就教育不了任何人。也就是说,关键是生产的典范特点,它首先是能够引导别的生产者进行生产,其次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经过改进的机器。而且这个机器能引导越多的消费者走向生产。简言之,能够使读者或观众成为参与者,那么这机器就越好。”——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
不管是在国际或者国内,摄影书作为创作的载体早已风行已久。然而,本文将试着用另外一种方式考虑摄影书,而不只是单纯将他视作影像载体,或一种潮流风尚,更甚至一种收藏投资。无论是针对这次有参与买书的人、没买书仍在观望的人、对摄影书毫无头绪的人、准备要进行书本创作的人,我们都可以好好考虑到底是什么“激发摄影书的动力”。
异质感觉的开显
很难有明确定义来限制摄影书不断扩张的活力,所以本文不会替摄影书下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转换方向考虑创作倾向的摄影书所引发的“效果”。严格来说,摄影书不是封包好的“讯息”(information),透过媒体不断向读者直接传递制式资讯或新闻(有如脸书、一般展册、生活风格小志等等),让我们清晰、简单、易懂又无痛的“看见再现讯息”(比方说太强调视觉设计的懒人包)。相反的,摄影书是用特异方式开启书的新可能,让我们想像书的“概念运动”。换句话说,我们在面对摄影书(创作)时,不是被置入既有的感性框架里,回归小清新或资本商业操作的生活风格(麻痺的消费再消费,固守个人主义);而是一种新感觉的开显,重新跳脱既有的感觉框架,激活我们并让我们疯狂的爱上。我们在阅读创造性的摄影书时,也同时解除资本消费下的僵化个体,经历痛楚的瓦解自我,跨个体化的重新连结在一起(所以这不是消费的享乐;而更可能是某种诡异、困惑、不安、冲突矛盾的复杂情绪)。摄影书邀请的体验
摄影书邀请读者参与,要求我们跟书产生互动,进行阅读思考与体验,进而开启异质想像的活动力。而消费媒体,则是接连不断地对我们丢出包装好的资讯,进而实施生命政治的治理,巩固同质的制式想像(最终目的是要我们消费)。换句话说,摄影书具有深层问题意识的提问,高度复杂、问题化这个世界,凸显矛盾与不和谐的张力强度。
摄影书不只是像媒体或消费广告让我们“看见”世界发生什么事;而是邀请我们主动参与、重新“体验”书本身的运动。相较于制式易懂的讯息封包,摄影书的复杂维度就像一个崭新的不可能世界。要言之,摄影书不只是世界片段的再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微型世界,邀请读者栖居其中,进而创造新的感知可能。
摄影书与激情
当我们偶然遭遇到强力的摄影书时,是会让人陷入绝爽的爱上(love),而不只是单纯的喜欢(like)。后者只是勾起我们的“兴趣”(好精致、做工很棒、好有趣、好有品味、好美、好可爱、好精彩等等),但是最后通常只沦为麻痺的消费与旁观(巩固个人主义与品味)。前者关乎的是一种极度私人的体验,书会狠狠地刺痛我们,激发我们的好奇心,进而转化到一种未知的神秘之境(可能是某种诡异的感觉),积极的召唤我们参与书的延伸创造(共同体的延伸,但不是照做书的形式或内容,而是延伸创造力的精神)。
摄影书不只是影像载体,他内在运行的实验性与有机活力,更像是一具肉身、一整个栩栩如生的生命、一个崭新的(不)可能性、一个未来实践的邀请。
任何强力的摄影书都有上述特质,他“给予启发”、“扭转结构性的框架”、“创造新的感性”。他吊诡的不断从“非书”重新考虑我们对“书”的认识。他抵抗媒体消费的制式收编,不合时宜的站在时代界线上,重估对于书本的既有理解(他很有可能被当下潮流忽视,因为他总是关于未来的读者)。
穿越时空的流变肉身
相较于展览的空间限制,书易于传播的天性,更能将观念不断向外扩张。书在我们深度阅读与使用的同时(再诠释、再组织、再脉络化),复制品也具有了崭新的灵光(跟本雅明传统的灵光概念不同)。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轻松愉悦又随意的翻阅浏览,那书还是书,你还是你,这种浏览并没有对自己或对世界的观点产生任何改变。换言之,相较“浏览”同质经验的惬意;“阅读或使用”一本书关系到“内在的深刻改变,与不断向他者挪移的异质经验。”
既然阅读关于改变,那网络跟书本的差异在哪?为什么在数位时代要谈摄影书?只是对于纸质媒体的怀旧情怀?相较于电子书或艺术家网站,我们在阅读摄影书时,身体不再只是面对电脑的静止观看(单纯放大视觉感受);不管是翻阅的节奏、影像的韵律、书的气味、对纸质的触摸,都像在触碰一个“肉身本体”。读者穷尽自己所有的身体感触跟书交织在同一平面,更像是某种“流变──书”的体验(读者在阅读书时更像是不断开放的生成流变,而不是封闭的自我)。
此外,网络媒体存取影像的格式有可能随着科技进步而改变(谁知道未来jpg或电子书档的格式不会被淘汰?)。但是,书的物质性却能不断的跟未来读者产生关系,他不会因为电脑或软件升级而惨遭淘汰(顶多随着时间氧化变旧),他一直占有永恒实体的空间,等待着读者的启动。
摄影书投射的强力
那么,为什么我要读摄影书?为什么我们又要做摄影书?或许,我们可以转换另个角度来思考,而不是把阅读跟实作二分,其实阅读摄影书就是做摄影书。当你从一本摄影书当中获得启发时,你也会生产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感受书当中内建的运动。也就是说,当你把生命跟书交融的时候,你会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创生出独特的感性,不断地交织流变,进行解疆域化的生成运动(而不是活在个人或结构性的封闭世界)。
我们会感到摄影书所蕴含的力量,继续生成下一本书(这不一定只是书,有可能是创作、策展、评论、演讲、言说、行动、或者跟朋友分享等等的外在扩展)。换句话说,摄影书“给予启发”,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而不停留在被动地消费风格。一本摄影书给的是“力量”,一种抵抗回归市场消费机制的力量,一种对未知、无限、不可能性的向往(暴力冲破个人的感性框架,重新分配既有的感性)。
创作与策展(编辑):主动介入的再脉络化
铺天盖地的媒体封包下,任何讯息都脱离原始脉络,成为逃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再现”。但是,摄影书却透过创作者对于脉络的细致编辑、安排、布置,透过既有感觉的断裂重新连结整体世界的体验。创作者更加“主动介入”书的创作与编辑,而不只是被动的拍好照片交给编辑整理发表。在这意义下,创作者更接近编辑、策展人、赋予脉络的人,他不是传统意义下那个执著拍好照片,透过摄影把世界切割成片段美学形式的摄影家。相反的,他也可以挪用、拼贴、再编辑、再叙事网络上或者别人遗弃的影像,重新的给予一个“新的脉络”,重新救赎这些过剩的影像,进而产生新的意义(或透过大众媒体、历史档案的影像等等,反转我们既有的印象)。当代创作者更像是“拾荒者”,在消费影像不断汰旧换新的洪流中,捡拾被淘汰贱斥的讯息并提炼新的体验。创作者就像在书中布置自己的微型空间,邀请未来的读者参与(跟展览很像)。此外,摄影书本身也可以重新布置成展览;而展览也可以转化成摄影书(不只是死板的展册)。于是,摄影书的作者就像是小展览的策展人,不断编辑组织各种文本间的脉络关系。在这个大家都在随手即拍的时代,今天的创作者不只像本格的摄影家,注重摄影前端的拍摄与技术,有洁癖的只用自己照片抒情说理。当代创作者更有弹性、更倾向拍摄的“后端”,更活跃的使用各种历史档案、文件、影像、现成物等等的交织与游移,翻转我们对既有档案或历史的认识,产生新的“视差之见”。这种编辑的体现,可能像经典摄影书的形式、可能像大众媒体的形式、更可能像实验又诡异的形式。但假如他看起来像既有的形式(经典或媒体),都不是回头巩固被媒体同质化的感性疆域,而是不断崩坏的逃逸到域外,重新扭转我们对媒体或经典的刻板印象。微型宇宙与无限扩张
既然摄影书蕴含如此强大的力量,那网络上的大众媒体是否跟创作无缘?是也不是,他们不是绝对对立(书就是要求主动思考、媒体就是被动消费)。当网络上不断生成流逝的碎片影像,遇到一个“特别的读者”,将其当作素材,重新编辑并激活他们的潜力时,也能开展新的生成变化。而网络上的媒体,如果也试着用创造性方式编织并开启开放性的有机整体(而不是遵循制式整体的封包、或片段化的让人不断转移注意力去消费),那或许也是某种摄影书可能。
究极而言,摄影书不单纯是一种可以重复操作的消费类型、僵化的方法学、高级出版社出版的书、独立出版的小志、杂志、手工书的灵光崇拜等等。吊诡的是,他看起来的样子却像是上述的任何一种。不过,他更关乎一股“情动”(Affect),一股“催生摄影书的活力”,一种实验的尝试,一种朝向未知的探险。摄影书更像是微型的整体宇宙,以及带有强力的无限扩张。一本摄影书不会只关乎自己,而是关于更多的书(不管是过去或未来作品)、更多的外延世界、以及近乎无穷的再书写可能。
后记
我希望我们能感受到“催生摄影书的创造动力”,而不是回归美学、品味、技术、小清新、美好情绪或消费等等的制式框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提到的“情动或强度”不同于“情绪”。情绪指的是温暖、幸福、无奈、孤独、喜怒哀乐等等能辨识的有限感觉;而情动则是无法被限制的,会渗透到我到们身体里的情动不是滥情的情绪,而有可能是极度冷调、抽离、诡异的歧感,这种感觉类似本雅明提到的“震惊体验”。
此外,我没有明确指出好的摄影书例子,是因为我不想把钟爱的摄影书奉为经典,局限大家对摄影书的想像(不过我们回头看跨时代的摄影书都有上述特质,他创造新的感知可能,重估书本身,而不是固守书该有的疆域)。其实,当我们遭遇到刺痛自己的摄影书时,一个整体的世界会神奇地不断涌现。
要小心的是,虽然本文乍看下似乎在崇高化摄影书,但重点不是把摄影书给神圣化(神圣化反而是本文一直抵抗的消费逻辑,市场或藏家机制不都是在神圣化摄影书吗?),而是鼓励我们都能进行积极的“圣像破坏”(Iconoclasm),给予摄影书创造性的使用可能。
重要的是,摄影书的生成不只专属于艺术家或摄影家,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内在的特殊感性,跟书互动、参与书的变动、政治性的打开书的潜在面向。
[1]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王炳钧 译)(郑州:河南大学),页20
关于作者
沈柏逸,艺术评论与影像研究人,2016年至今担任Lightbox摄影图书室研究员。关注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与摄影理论研究。文章散见于艺术媒体《今艺术》、《艺术观点ACT》、网络媒体《报导者》,同时经营个人评论部落格《取舍间》。曾参与策划《岛屿的温度》以及摄影书展《摄影书作为表演》。
① 淘宝
404 not found② 微店
上一篇:如何做本摄影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