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宝库中,易经八卦一直以其深邃的象征意义和宇宙观占据着核心地位。八卦不仅是哲学思考的产物,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以简洁而抽象的符号,描绘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
本文将首先回顾先天八卦图的基础构成,进而探讨其与现代坐标系概念的结合方式,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化为后天八卦图。通过对先天八卦图的拆分与重组,我们将尝试构建一个抽象的后天八卦产生原理,并分析这一过程中的哲学和空间几何原理。
在前文:“从乾坤到离坎:八卦图的哲学转变与后天八卦图生成原理解析”,“以及从乾坤到坐标系:乾坤离坎与解析人类认知框架的动态转变 ” 我们解释了后天八卦图的产生原理以及相关背景解析。本文将从形式变换上继续解读后天八卦图的变换过程。
基于我们对先天八卦的基础原理的理解,以及将其置于现代坐标系概念下的解读,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抽象形式的后天八卦产生原理。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从先天八卦图的构成形式,逐步转化为后天八卦图。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先天八卦图的构成。先天八卦图由八个卦象组成,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位置。乾卦(☰)象征天,位于最上方,由三个阳爻组成。与之对应的是坤卦(☷),象征地,位于最下方,由三个阴爻组成。这两个卦象构成了先天八卦的核心轴线。
在这个核心轴线的基础上,其他六个卦象围绕着排列。兑卦(☱)象征泽,位于乾卦的右侧;离卦(☲)象征火,位于兑卦的下方;震卦(☳)象征雷,位于离卦的左侧;巽卦(☴)象征风,位于震卦的下方;坎卦(☵)象征水,位于巽卦的左侧;艮卦(☶)象征山,位于坎卦的上方。
这种排列方式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乾坤这对核心卦象的关系入手来理解这个规律。在先天八卦的构成中,乾坤代表的运动现象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方向:由乾向坤方向运动的终点是艮,而由坤向乾方向运动的终点是兑。这构成了一个反向描述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乾生兑,坤生艮。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离坎这对卦象。离生震,坎生巽。这个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使我们能够对先天八卦图进行拆分和重组。
让我们开始拆分先天八卦图。我们将上面生成的卦收回到原卦。例如,兑从先天八卦图上收回到乾卦,其他卦象也依次类推。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得到了一个简化的四象图:上乾(兑),下坤(艮),左离(震),右坎(巽)。
这个简化图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相反关系是对静态现象的描述,而后天八卦则是从相反关系转换到互补关系。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乾坤的反向关系调整为互补关系。
如何实现这种调整呢?一个可能的方法是将坤和震互换位置。这样做的结果是,乾变为垂直描述关系,坤从与乾的对立关系改为水平向的互补关系。换句话说,乾和坤此时构成了正交描述形式。
然而,这只是一个示例。更准确的做法是,将离坎的生成卦(震巽)与坤(艮)相对交换位置。这种交换的深层原因与八卦的内在逻辑有关。
在先天八卦图中,乾坤上下相对,象征天地,是一种直接的对立关系。但在后天八卦图中,乾坤的位置变成了横轴的两端,即乾在西北,坤在西南。这种布局使得乾坤构成了一个正交描述系统,即乾坤两卦在空间上形成了直角交叉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从空间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顺序。乾坤和离坎相对正交,因此兑艮和乾坤相反。这意味着兑艮可以被理解为乾坤和离坎的正交空间。同样,当乾坤和离坎关系反向时,我们得到震巽。
在这个空间关系中,乾坤代表空间运动变化的第一节,其次是兑,然后是离。这个顺序与格雷码相同,这不是巧合,而是反映了八卦系统内在的数学逻辑。
让我们再次回顾每个卦的对应关系:
坤 (☷): 老母,至阴(0/-7)
艮 (☶): 幼子,阳气增1,阴气减1(+1/-6)
坎 (☵): 次子,阳气增1,阴气减1(+2/-5)
巽 (☴): 长女,阳气增1,阴气减1(+3/-4)
震 (☳): 长男,阳气增1,阴气减1(+4/-3)
离 (☲): 次女,阳气增1,阴气减1(+5/-2)
兑 (☱): 幼女,阳气增1,阴气减1(+6/-1)
乾 (☰): 老父,至阳(+7/0)
从这个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序列:
1. 乾,兑,离,震:老父,幼女,中女,长子
2. 坤,艮,坎,巽:老母,幼子,中男,长女
注意到,"震巽"在先天八卦图中分别是这两个序列的最后一位。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八卦系统的内在结构。
在转换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震巽互相交换位置。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调整序列的平衡。交换后,我们得到了新的序列:
1. 乾,兑,离,巽:老父,幼女,中女,长女
2. 坤,艮,坎,震:老母,幼子,中男,长子
在构建后天八卦图时,我们仍然使用乾坤作为变化的起点。在新的序列中,乾为首巽为末;坤为首震为末。这些卦象分别代表了各自序列的描述方向。
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是将调整位置后的震巽分别与坤艮交换位置。这个交换的深层原因与空间运动顺序有关。我们之前将震巽调换位置,相当于将先天八卦图按照乾坤为边界分为左右两个序列,可以暂时将其定义为阴/阳序列。
这个交换过程实际上改变了先天八卦图的支撑结构。原本的静态乾坤和动态兑艮被修改了指向:乾指向巽,兑指向震。这可以抽象理解为先天八卦图的相对终点被替换为阴阳序列的终点。
在这个新的结构中,乾坤离坎代表静态,而兑艮巽震代表动态。乾坤是第一个静态位,兑艮是第一个动态位,因此乾兑自然为首,坤艮为末。
经过这些转换后,先天八卦图的位置变为:乾(兑)在上,巽(震)在下,离(坤)在左,坎(艮)在右。当我们重新展开这个调整后的先天八卦图时,我们得到:乾在上,左旋生兑;巽在下右旋生震;左为坤,右旋生离;右为艮,右旋生坎。注意,由于位置调换,主次关系也随之改变。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一个垂直向为乾巽、水平向为坤艮的后天正交关系图。这个图与传统的后天八卦图相差了135度的旋转角。这个差异可以通过以离坎为静态视角轴,对模型重新立极定位来解释。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我们常见的后天八卦图的直观图形。
总的来说,后天八卦图和先天八卦图本质上是同一个系统的不同表现形式。后天八卦图可以被理解为对先天八卦图的动态运用。它的构成、展开形式以及规则模式都基于先天八卦图的构成概念。
转换过程通过对先天八卦图中参数(即卦象)的序列分离以及震巽交换,得到了阴阳两个对照现实的构成序列。然后,通过交换先天相对终点和现实序列终点的参数,我们得到了后天八卦图的分布。最后,通过以离坎为静态描述轴为基准,对应到先天八卦图方位,我们得到了完整的后天八卦图构成形式。
这个过程不仅揭示了八卦系统的内在逻辑,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复杂性。它体现了一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并在具象中又寻找抽象规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和哲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上一篇:垦飘咒即盅惰?